插着耳机听着李荣浩的歌,走在去往自习室的路上,脸上忽然觉得有一点东西飘来。略冷,想要伸手摸它,却已了然无痕——这会我才反映过来,原来是雪又悄悄来了呀。
一提及雪,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定是小时候的雪了,尤其是上小学的时候。那会下的雪是一大片一大片的,不出多久地上积存的雪就成了厚厚的一层了。小时候也没有手机啊电脑啊啥的,到了冬天唯一的乐趣便全在雪上了。那会子也没有什么保暖衣保暖裤这类薄却暖和的“御寒神器”,有的也只是笨重厚大的棉衣棉裤罢了。可即便再笨重,雪仗溜冰啥的是绝对少不了的,哪怕玩到双手通红,摔到膝盖超痛也绝不后悔。现在的雪吝啬异常,下一丢丢,跟闹着玩似的,哪有那会的气派啊!
看到雪,思绪也难免万千。所学也有十数载,课本上的雪也仍历历在目。周代所收录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看似简单明了,却道尽军旅苦楚;仍不忘魏晋才女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不仅惊艳当时,即便放在现在也还是极为巧妙的。到了宋代,那就不能不提“程门立雪”了,若无这种超乎常人的刻苦忍耐的精神,恐怕就没有北宋伟大的理学大家程颖程颐了。及至明代,开国名士宋濂那名著古今的《送东阳马生序》,宋濂在那样异常寒冷的天气,那样艰苦万般的条件仍孜孜不倦地学习,以至于“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这种求学精神仍在感动你我。及至明末,那就不得不首推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啦。那一份物是人非,家境没落的苍凉凄苦,那一份异族侵伐,国土沦丧的悲痛欲绝,身前身后的天壤之别,至今读来仍是令人为其伤痛不已。清入中国(古义中国),统山河,纳兰性德就曾追随康熙亲征。所写“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把那思乡情结表达得淋漓尽致。悲痛费近代来临,陈毅所做“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却将中国古代的高洁傲岸与无产阶级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融合得天衣无缝。那就不用说毛主席所做的家喻户晓的《沁园春•雪》了,那种恢宏豪达,是独属于毛主席的……然而最让我动容的,却是林妹妹所做“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啊。思其文才,斐然,曹公都称“可叹咏絮才”。而其一生,伶仃孤苦,纵有宝玉一人心念之,仍不敌贾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终落得如此凄凉境地,怎不叫人心痛!
我大中国幅员辽阔,国土广袤。南国温雅小巧,四季如春,似一十六七婷婷玉丽之少女。而北国四季常有,不同时节有不同景色。春草生机盎然,夏花热烈如火,秋风凉爽有力,冬雪清新圣洁。春夏秋之景,南北相差无比,唯独这冬,这雪,是北国的专属,是南国永久的哀殇。南国固然令人心驰神往,可若二者不可得兼,我是愿意选择北国的。因为我想历经四时之景,品味不同时节北国的风采。若让我去四季如春的南国,那将会是多么单调的体验呀!
雪也有其代表的冰清玉洁的精神的,“一片冰心在玉壶”,冰由雪来,“冰心”即是“雪心”。而与其最为搭配的,除松柏与腊梅,更无他物。无论大雪如何压迫,松柏仍是挺直屹立的;无论寒雪如何冰冷,腊梅总是香气扑鼻。若无雪做映衬,松柏便少一分英姿,腊梅便失一分香气。这与中国重视高洁傲岸的精神不谋而合,难怪古人如此喜爱雪。冰清圣洁,这是属于的雪永恒的主题,可能也是中国人从古至今如此喜爱雪的原因吧。
我走进了自习室,内心却仍久久不能平静……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295154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