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鲜战场上,美国军队被志愿军打得节节败退,有6名将领更是直言被“打怕了”。
其中有1位死得莫名其妙,还有1位直接被打掉了官职,令人无比惊讶!
那么,这些将领与志愿军展开了怎样的交锋?他们最后为何被打得锐气尽失呢?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正式爆发,以美国为首的各国随即加入了战争,妄图维护自己在亚洲的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为了打倒美帝国,支援朝鲜,于是慷慨发声:打!这场仗,一定要打!
于是,1950年10月19日,志愿军在彭老总的带领下,正式投入到抗美援朝的战争当中。
在战争初期,美军虽然初步见识到了志愿军的神威,但他们并没能从之前的失败中汲取教训。
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师的师长史密斯曾放出豪言,称志愿军根本不敢在长津湖跟美军决战!
因为当时正逢冬季,天气寒冷,长津湖附近的气温时常保持在-25℃到-35℃左右,空中飞舞的都没有雪花,只有冰晶!
然而,当史密斯的军队撤离到1081高地,满心以为志愿军不会出现时,伴随着激昂的军号声,成千上万座“冰雕”从雪地上一跃而起,向美军发起冲锋,将敌人打得溃不成军。
这场战斗也成为史密斯余生的梦魇,每每提及在朝鲜战场的遭遇,他都不禁感叹:志愿军是他遇见过的最伟大的敌人!
而接下来被志愿军打怕,并且憋屈死去的第二个美军将领,是美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
沃克早年便凸显出过人的军事才能。1889年出生的他,年仅23岁就已经被提拔到步兵少尉。
在军中,由于作战勇猛,雷厉风行,他被战友尊称为“斗牛犬”。
在二战中,他所率领的美军第20军所向披靡,推进迅速,一度享有“幽灵军”的美誉。
然而,即使是如此优秀的军人,沃克在朝鲜战场,依然被志愿军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在第一次战役中,沃克率领的美第八军频频受挫,顶尖王牌骑一师更是遭到重创,给他造成了很深的心理阴影,战后,他直呼志愿军“不可战胜”。
十分滑稽的是,1950年12月5日,在撤退过程中,沃克竟被一辆吉普车径直撞上,草草地结束了一生。
而第三名被志愿军暴打的,是大名鼎鼎的五星上将,日本“太上皇”麦克阿瑟。
在朝鲜战争之前,麦克阿瑟的经历可以被称之为“传奇”。早在二战之前,他就已经成为史上最年轻的西点军校校长。
而在二战时期,他担任远东盟军最高统帅,采用奇特的“跳岛战术”,在太平洋战争后期取得了诸多战果。
但长期的荣誉与战功,蒙蔽了麦克阿瑟的双眼,他变得狂妄自大,目中无人。
当美军在朝鲜战场接连失利后,他仍然命令士兵凭借火力优势,与志愿军展开拉锯战。
从1950年12月到1951年4月,双方围绕“三八线”进行了数百次激烈的攻防互换,可美军却被志愿军屡屡压制。
在第一次战役时,志愿军利用运动战、游击战的方式,一开始就给联合国军送上了一份“见面礼”,直接粉碎了麦克阿瑟狂妄的“感恩节攻势”。
到了第二次战役,志愿军兵分两路,东西线共同作战,先是引诱联合国军轻敌深入,随后收缩包围圈,直接进行“关门打狗”。
经此一役,美军第2师,陆战1师遭到毁灭性打击,共损失2.4万多兵力;志愿军共缴获与击毁各种炮1000余门、汽车3000余辆、坦克与装甲车200余辆。
而在第三次战役中,志愿军4大精锐王牌军,协同6个加强炮兵团,向汉城方向作主要突击,沿途打破联合国军五次拦阻,最终迫使联合国军放弃汉城。
战斗到此,麦克阿瑟的嚣张气焰,已然被志愿军消灭殆尽,彻底失去冷静的他方寸大乱,竟说出“以核武器攻击东方”此等蠢话。
在美国总统杜鲁门看来,此时的麦克阿瑟完全失去了统率美军的资格,于是一纸调令,撤掉了他联合国军总司令的职务,结束了他在朝鲜的征战。
麦克阿瑟因为自己的狂妄,被志愿军活生生打掉了官职,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骄兵必败。
在麦克阿瑟之后,接任联合国军总司令一职的,是美国陆军传奇上将李奇微。
与其他美军将领不同,李奇微可谓是老谋深算的人物。亲临前线的他并没有像麦克阿瑟一样目中无人,反而是多次称赞志愿军优秀的战略、战术。
然而,懂得称赞的敌人往往是最可怕的,李奇微恰好就是这样的人。
他通过对志愿军的细致研究,掌握了军队的行军特点,特意制定了3项针对性战术:
1、磁性战术。
李奇微发现,志愿军有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缺乏补给。于是他要求美军在遭遇进攻时要主动后撤,待到志愿军粮弹耗尽后再发起反击,这一战术对我军士兵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2、绞杀战术。
李奇微提出,要收缩防线,阻止我军士兵的小股穿插,并且各作战单位之间相互照应,一旦遇袭,周围部队立即发起围剿,形成绞杀之势,对志愿军的进攻,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3、火海战术。
李奇微并没有放弃美军最大的优势:火力。他命令士兵不惜代价,对志愿军阵地进行饱和炮击,对我军士兵造成了难以估计的损失。
李奇微凭借着这些战术,首次与志愿军打得有来有回。可是,他最终还是低估了志愿军的力量。
面对李奇微的古怪战术,志愿军战士们见招拆招,反过来制定了“六大方针”:夜战、游击战、运动战、构筑战地工事、组织射击队、部队前轻后重。
这“六大方针”,巧妙结合了志愿军作战的特点,扬长避短,对李奇微的三大战术进行了有力地回击。
在第五次战役中,志愿军凭借战术上的优势,据守涟川、铁原,在13天的时间里,顽强抗击美军4个师的轮番进攻,共击毙击伤美军1.5万余人,顺利阻断了李奇微对志愿军后方基地的进攻。
在此之后,李奇微更是对志愿军佩服得五体投地,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话:“志愿军是最凶狠、也是最文明的敌人”!
在李奇微从第八集团军升职以后,1951年,范弗里特正式接过军队指挥权,成为该军的第三位司令官。
范弗里特这人正是美军精神的体现:他是一名典型的唯火力制胜论者。
在一次军事行动中,他询问参谋需要多少弹药才能获得胜利,参谋报了个数,然后他直接放话:那就用这个五倍的量!这就是“范弗里特弹药量”的由来。
在1951年8月的夏季攻势中,范弗里特负责对983高地进行攻击。为了取得胜利,他的部队在九天中,累计发射了36万发炮弹,也就是说,每门大炮光是一天就要发射350次。
而在之后的上甘岭战役中,联合国军前后共计对阵地发射炮弹190余万发,使得阵地山峰被直接夷平,土层被炸松1至2米。
此时的范弗里特已然确定,在他堪称恐怖的炮火攻势面前,志愿军根本不会有任何生还的可能。
然而,事实却在他的脸上扇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在范弗里特宣布停止炮击,并组织士兵进行冲锋之后,原本空荡的山顶顿时响起了嘹亮的军号声。志愿军战士们从土堆中爬出,向美军发起了激烈的反攻。美军完全没有想到在炮火之下还会有人幸存,直接被志愿军打得一败涂地。
这次失败也让他心灰意冷,一辈子都不敢再与志愿军进行交战。
最后,也是最为倒霉的,要数联合国军第三任总司令官克拉克。
李奇微失利后,军权落到了他的手里,然而此时联合军地战意全无,几乎丧失了进攻的可能。
克拉克也是这样认为。此时整个战线基本已经固定,双方再也没有进行大规模的交战,战场逐渐过渡到谈判桌上。
此时的他一边艰难地抵抗着志愿军的袭击,一边祈祷停战谈判能够顺利进行。
终于,在1953年7月27日,克拉克代表联合国部队,正式签署了停战协议。
抗美援朝一战,志愿军战士们在装备落后,补给短缺的情况下,屡次击败占尽优势的美军,创造了一场又一场传奇战役,即使美军的将领来历再大,也不是东方的对手!
参考资料:
李奇微《李奇微回忆录》
傅雁南 《桀骜不驯:麦克阿瑟》
齐德学 《如何评价抗美援朝战争》
T·N·杜派《哈珀-柯林斯世界军事人物全书》
莫里斯·艾泽曼 《战争中的美国从书·朝鲜战争》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246493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