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9岁的小杨拥有7辆旅游车,以往接送到丽江的游客,年收入一百多万,但这是3个月以前的事了,现在他只剩下一辆,从去年开始,游客明显减少,生意难以为继。
“我准备加盟开化妆品店。”小杨的转型并非自愿,但仍然有着丽江人特有的乐观,“我们家6个亲戚都转行做这个了,比搞旅游好。”
他计划加盟的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国产民营化妆品牌。
有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化妆品零售总额达到1825亿元,同比增长10%,本土化妆品牌的市场总量首次超过了外资品牌在中国的市场总量。未来5年,中国化妆品市场高端品牌增长率将达23%。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化妆品品牌在经历了早期的模仿、重视营销阶段后,现已进入到重视科研技术阶段,佰草集、百雀羚、植物医生、相宜本草逆势上扬的共同特点,都离不开研发。“我们现在对于研发的投入已经超过了营收的3%。”上海家化董事长谢文坚称,未来家化业绩增长的主动力将来自于产品研发和创新。植物医生创始人解勇认为,本土品牌模仿国际品牌的路走到了尽头:“取个洋名字、做个好包装、投入大量广告,这是饮鸩止渴。消费者最终还是要看产品品质。”
据了解,植物医生坚持不请明星代言、不投广告、不打折的“三不原则”,节余下来的这些资金全部投入到上游原料种植和研发。前不久,解勇在北京宣布与中科院合作的第一个成果诞生:植物医生兰花润颜面膜上市。解勇相信用户有了使用体验后,口碑传播比广告来得更直接、更持久、更低成本。今年27岁的植物医生云南运营公司总经理代雪松说:“我19岁开第一个加盟店,现在我们姐妹四个都是加盟商,总共开了125家店,没有一个亏损。今年要做到200家,收入超过2亿元。原因就是产品质量靠谱,消费者都相信。”
中国民族植物学创始人裴盛基教授调研发现,云南少数民族尤其是纳西族人有食用各种野花的习俗。他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组建了一支16人的队伍,耗时一年多,对1270部文献、870种植物进行系统分析,又对云南26个民族进行实地调研,最终对原产于云南的16种高山植物进行了详尽研究。结果表明,海拔高、日照长、温差大这三大环境特点使得高山植物别具一格,海拔高则没有污染,更纯净安全;日照长则有机成分多,活性更高;温差大则没有病虫害无农药残留。
“植物资源、科研资源、文化资源这三个组合在一起,形成产业链资源,走向市场了,我们的研究才真正有价值。”裴教授在昆明表示,企业与科研机构短期的、某一个小环节的合作,很难形成大的影响。
解勇选择了一种令科学家都吃惊的方式,投入近亿元,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达成了20年战略合作: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设立植物医生研发中心;植物医生高山植物种植圃设立于海拔2000多米的丽江高山植物园;共同创建中国第一个植物博物馆——植物王国博物馆。
裴盛基教授同时应邀成为植物医生首席科学家,上述研究成果也开始产业化运作,“中国高山植物护肤品类”也得以诞生,并形成了“原料种植——专业研发——加工生产——自有品牌——专卖服务”的高山植物护肤产业链闭环。
然而,通过打通原料和科研产业链最后两个环节的路径,是否能完成中国化妆品本土品牌的自我救赎呢?人们期待着。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236622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