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好玩紫砂的都有一个心结,那就是无法目睹正宗紫砂鼻祖“供春壶”的真容,更别说淘到宝贝了。这也是紫砂玩家的悲哀——有多少钱也买不到。讲缘分呢?那就更玄乎了。
先来说,“供春壶”是咋回事吧。文献记载明代正德、嘉靖年间,江苏宜兴出了个制砂壶大师。这人姓龚,名供春。他作的紫砂壶,质朴,仿生,品质十分优异,受到达官显贵的超级追捧。这人就是今天“供春壶”的开山鼻祖。
以上两件为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供春款树瘤壶。
讲个故事。这个叫供春的明朝超级工匠,原本是一位官员的书童。出身辣眼睛啊!小时候,大师在宜兴金沙寺给主人当书童的时候,遇上了寺里的一位老和尚,这和尚当然是个紫砂壶高人了。供春小朋友天资聪明,运气超好,就暗暗地下功夫偷学,竟然掌握了寺院秘不外传的紫砂制烧大法。哈哈,奇迹发生了。后来这个娃娃奇葩地用老师傅洗手剩下的,沉淀在缸底的陶泥渣渣,照着金沙寺旁那棵大银杏树的树瘤形状做了一把壶,花纹也是超写实模仿树皮纹理,惟妙惟肖。这把壶开辟了仿照自然形态烧制紫砂作品的一个路子,从此“供春壶”声名远播。
名气大,自然就有人追捧。巡抚、知府、知县,土豪军阀,甚至京城的王公贵族,都以能求一“供春壶”为荣。当然大师作品产量低,不像今天大师一旦走红,就被铜臭蒙蔽,不是复制自己,就是复制别人,总之很功利,日进斗金,完全不爱惜羽毛。既然“供春壶”这么有名,历朝历代就有人争相仿制了。据记载,宜兴紫砂名家仿制过供春壶的人多去了,比如,明代的黄玉麟、时大彬,还有当代的顾景舟、汪寅仙、徐汉棠等等。但是,都没人能超过“供春壶”的开山鼻祖。
供春鼻祖的特点是,质纯薄坚实,做工古朴精工,气韵温雅天然。还有个十分蹊跷的奥秘“指螺纹隐起可按”。但是很多人没见过真品,不知道文献记载这话啥意思。没见过,是因为传世“供春壶”极其珍稀,在当朝都已是堪比金玉,何况说传世古董了。周澍《台阳百咏》说,“最重供春小壶,一具用数十年,则值金一笏。”明末天启年间周高写了本《阳羡茗壶系》,为第一本紫砂研究著作,认为在明末供春壶已不可寻:“予于吴周聊家见时大彬所仿,则刻供春二字,足折聚讼云。”这话什么意思?就是说作者也没见过真的,只见过时大彬仿造的。
这件是明代大师黄玉麟仿造的。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一般来说,目前传世的仅有两件。
第一件:“树瘿壶”。1928年,储南强在苏州搜集到一把“供春”款壶,此壶以银杏树瘿作壶身花纹,传说是吴大澄收藏,可惜缺盖,后由裴石民配做,黄宾虹定名,现藏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
第二件:“大明正德八年供春”两行楷书铭款“六瓣圆囊壶”。原罗桂祥收藏,后藏香港茶具文物馆。当代紫砂大师顾景舟说,他曾见过树瘿状壶有十二件,可惜都与文献所载供春壶的特点不大应证,难以定为真品,只能叫疑似品。
上面这些都是明清大师们仿制的。
关于供春真品的鉴定,当代紫砂大师徐秀棠总结为:“受水半升以上的大壶,颜色栗色暗暗,如古金铁,线条简洁明快,质地粗,较缸胎为细,因为附陶瓮烧成,外表不免沾有飞釉。”他的依据首先就是《阳羡茗壶系》讲的秘籍:“茶匙穴中,指掠内外,指螺文隐起可按,胎必累按,故腹半尚现节腠,以辩真伪。”这话今天的人一般认为是说,供春工艺本来很简单,用茶匙挖空胎身,并用手指按平坯面。但是这样理解对不对,不好说。再说,这么简单,那为啥仿制不了呢?不过,这两点是公认的辨别供春壶真伪的方法。另外,供春壶还有个特点,那就是粘“油泪”。这种说法来源于《阳羡茗壶系》所讲:“壶乃另作瓦缶,囊闭入陶穴,故前此茗壶,不免沾缸坛油泪。”1966年4月,在南京中华门外马家山油坊桥吴经墓中(1534年墓葬),发掘出土一件紫砂提梁壶一件,上就有缸坛油泪。这应证了早期紫砂包括“供春壶”另外一个工艺特征,这也是鉴别要点。
出土的就是这件。
但是,要识得真正的“供春壶”,一定要看泥料。《阳羡茗壶系》说,“壶之土色,自供春而下及时大初年,皆细土淡墨色,上有银沙闪点,迨砜砂和制彀绉周身珠粒隐隐,更自夺目。”可见供春的泥料应是淡墨细土闪银点,周身还有亮闪闪的珍珠颗粒。当然,现在这种泥料肯定已经挖完了哈。仿造者是无法在这点上实现逆转的。
回头再来看日前刚在四川民间某位资深古代艺术品藏家那露面的这把壶。字款是“山西巡抚珍藏”,显示为定烧作品。目前雨余天只得到这张照片,犹抱琵琶半遮面。但是根据雨余天的审美鉴赏认知,认为这件应才是我们数百年来苦苦追寻的“供春壶”鼻祖无疑。物以稀为贵。这件定烧珍品,应没有可以参考的拍卖价格,无法估价哈。当然,你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将自己找到的宝贝发上来,对比对比。真货是比出来的。真货当然不怕比。
好了,今天就聊到这里。若大家喜欢文化,请关注《雨余天文物史》啊!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217645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