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2分,Bilibili网站单集点击量超过224万,央视制作的电视节目《国家宝藏》火了。
它一改往日博物馆严肃权威的形象,引入诸多娱乐化的呈现方式,成功引起普通观众对博物馆、对文物、对节目背后延伸出来的传统文化的关注。
9大重点博物馆的馆长坐镇,拥有足够的权威性。27件展示的文物,跨越各个朝代时空,讲述国人不同时期的审美。27位人们耳熟能详的名人,拉近冰冷文物与普通百姓的距离,深入浅出演绎文物的前世今生。为国家宝藏打call
文物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美妆产品也有其前世今生呢。
第一步:粉底(敷铅粉)
前世:
在古代,似乎不论东西方国家,人们都以白、甚至苍白为美。这就促使了人们在脸上使用美白肤色的化妆品流行的形成。
古人化妆的第一个步骤是敷铅粉,作用与现在打粉底类似,都是为了凸显自己肤白貌美,毕竟"一白遮百丑",铅粉还能使面容更加白皙细腻。铅粉是重金属,涂在脸上会增白,不易掉落,但长期使用会有副作用,让皮肤发青、发黄,妙龄少女最后变成了黄脸婆。但这并不能阻挡女子爱美之心。
古人最早用米粉做"粉底",选梁米或粟米磨成细粉,沉于凉水中发酵腐烂,洗去酸气,沉淀制成一种洁白粉腻的"粉英",晒干后的粉末即可用来妆面。后来加入各种香料,成为香粉。
今生:
现代市面上常见具有遮瑕力的粉底,最初雏形是剧院使用的油彩。德国剧院演员为了遮挡戴假发的发际痕迹,创造了一种由锌、赭石和油脂的混合油彩。
后来马克思·法克特先生为了解决影视演员油彩化妆效果夸张的问题,改良设计出了世界上第一款便携式粉底——Pan -Cake(铁盘粉饼),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了这个化妆品牌。后来张爱玲为它翻译了一个中文名字——蜜丝佛陀。
第二步:腮红(抹胭脂)
前世:
胭脂,又焉支,外来语。胭脂原本出自西域的焉支山下,由一种名为"红蓝"的花朵中提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将胭脂带回中原,女子敷粉后用以之饰面。
早在商周,女性已懂得在面部擦拭腮红美颜。唐代称胭脂为"红粉",妇女以胭脂做红妆风靡一时,诗人也一再歌咏这种妆容。
今生:
1863年,舞台剧演员乔塞夫·亚伯·彭桑在自己的公寓里将脂粉混合水、精油和其他原料,放置在半球状的模具里烘烤,制作出舞台专用的脂粉。
于是第一款现代粉状腮红——"剧院的红色精华"诞生,小圆盒系列一度造成业内轰动。后来合作商买下了品牌,命名为"Bourjois",也就是今天大家非常喜欢的妙巴黎。
第三步:画眉
前世:
画眉之风起于战国时期,在特定的画眉材料黛出现之前,女子们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黛"是画眉工具的统称。最早的黛是石黛,属于石墨一类,描画前先将石黛放在石砚上磨碾,形成粉末后加水调和。
今生:
世界上第一支与现代相同的眉笔商品来自德国的一个文具公司。
产品起初是用在动手术时做标记的,跟画眉这件事没有半毛钱关系。
第四步:口红(点口脂)
前世:
先秦以来,红润鲜艳的嘴唇是公认的审美时尚。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唇脂,分透明和彩色两种。
朱砂,是古代女子妆唇所用红脂的主要原料。为防止被唾沫所溶,人们又加入了动物脂膏,凝结成脂类物,既防水又显得有光泽。后来红蓝花取代朱砂,附着力更强,也不会轻易褪色。
今生:
1884年娇兰生产了与现在大家所用的口红最相近的商业口红,由葡萄柚提取物、蜂蜡和油脂调配而成,但需要借助手指或者唇刷使用。
第一支膏体可以伸缩使用的金属管口红,在1915年才被发明出来。
以上就是我们日常较常接触的美妆产品的身世故事,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从古至今皆如此。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199327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