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排行榜
  1. 首页 >
  2. 美妆资讯 >
  3. 美妆 >
  1. 花298剪了个网红发型,一个月没敢摘帽子

美妆资讯
花298剪了个网红发型,一个月没敢摘帽子
2023-08-05

时尚是个圈儿,一钻就上套。

最近由于见证了同事们在脑袋上依次整活儿的盛景,我对这句话的感触变得格外深刻。

先是我的女领导,在刷遍数十种肉眼根本看不出差别的卷毛图册之后,终于去烫了自己的第一眼心动头型。

用她的话说,是某网红同款的“不知道什么卷儿”。

我仔细观察了一段时间,觉得看上去约莫是半失败状态的羊毛卷,又有点像过了火的法式烫,非常玄妙。

与此同时,黑长直辣妹Vivian倒腾了一个许知远同款日系卷,迅速在办公室里引起了小范围轰动。

本想抓住她们取取经,试图挖掘一番公司附近的靠谱理发店。

但摸摸脑袋,又觉得自己真顶不住这些花样。

可能是对消费主义下了头,也可能只是被一个个Tony折腾得心灰意冷,我逐渐意识到了一件事。

小区门口的“土鳖理发店”,才是我等普通人永远的归宿。

没错,说的就是咱以前最熟悉的那种理发店。

门口亮着最酷炫的红白蓝三色柱状彩灯,每当夜幕降临,就会像永动机一样发光旋转起来。

纯色招牌上除了店名,还印着“美容美发”字样,通常情况下,这种小店也提供修头部按摩和修眉服务。

推开门,一股浓香型洗发水和染发膏的混合气味扑面而来。

墙上挂着的发型模特海报,还是十几年前最火的沙宣造型,清一色溜光水滑的一刀切。

她们容貌姣好妆容精致,但头上全是各种不知所云的鲜艳色号,乍看之下,很像一排五颜六色的板栗。

哦对,进门的时候还得注意脚下。

因为稍不留神,就会在三五台同时运作的吹风机轰鸣声中,踩到几团上下翻飞的人类毛发。

理发店的座椅永远满满当当,有穿着全套睡衣满头发卷的阿姨,背着书包准备周末返校的学生,和因为惧怕推子而哭闹不止的小孩儿。

还有堵在洗头房旁边,头顶深褐色或洼蓝色吸水毛巾,不停催问“前面还有几个头啊”的男男女女。

via.@曾泰元

神奇的是,不管是十年前还是2021,从老家小县城到如今工作的北京,我永远能在每一个附近的“小区门口”,找到这样一家理发店。

这让我时常产生一种穿越时空的错觉——

要知道,以前的车马邮件都慢,剪一次头只要15元。

但紧接着,颜值经济就开始风生水起,连锁理发店逐渐攻占街头。

印象最深的,是以前开在我家附近的永琪美发连锁店,豪气包下两层楼,打通了三间店铺,开业那周,门口摆了老长一溜大花篮。

现在看可能有点俗,但在零几年那会儿,它还是对我幼小的心灵产生了极大冲击。

永琪美发这家企业成立于2006年,恰好就在同一年,火了一部叫《爱情魔发师》的台剧。

看眼海报,你应该就能回忆起当年的时尚环境。

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当年就是通过这种连锁美发沙龙,第一次意识到了“Tony老师”这个群体的存在。

毕竟,土鳖理发店里的理发师都很亲切,统称“师傅”和“X姐”。

在那个还没有潮人恐惧症存在的年代,Tony老师就是街头巷尾的时尚弄潮儿。

他们往往剪着当季主推的招牌发型,上半截是修身款衬衣或T恤,下着窄腿牛仔裤,宽腰带上挂着当啷作响、银光闪闪的工具包。

每次我去修刘海的时候,都能闻到他们手腕上喷香的香水味。

随之兴起的,还有连锁理发店里的招牌三件套:推销、办卡、废话式寒暄。

“办卡充1000省99,很划算。”

“小姐你这个头发有点分叉,可以做套焗油护理。”

“你哪人,本地人?住哪里,这附近?”

我一度怀疑,这套话术已经被那些连锁店写进了入职培训,不然不至于如此整齐划一。

这么说来,几年后出现的街头快剪,大概就是对这种套路的最大反叛。

大概是从2014年开始,国内出现了一批快剪店,与连锁美发沙龙争锋相对,它们打出的招牌就是“不废话,不推销,不办卡”。

这种剪法来源于日本的连锁品牌QB House,就是做快剪起家的,他们有句广告词,“10分钟1000日元”,主打平价和速度两个卖点。

不烫染只剪发,干剪发不洗头,每个客人只剪十分钟,的确没时间废话,只能把效率拉满。

为了吸引客流量,很多快剪店都设置在商场一楼,是个相当聪明的选择。

出门散步溜弯儿的途中就剪了,等女朋友逛街的间隙就剪了,去超市买菜的时候就剪了……

快剪店的顾客采访

快剪的真谛不仅仅在便宜和快,在于顺便。

对那些不耐烦专门去找理发店排队磨叽一小时,只为了剪短推平的男士来说,这种“一不小心就多解决了一件事”的高效体验,完全是精准戳中了他们的爽点。

而在今天,快剪的价格早已不止十元,它在我们生活中的影响力,似乎也在逐渐消减。

对这届年轻人来说,快剪沦为了一件值得被写进段子里的稀罕事儿。

脱口秀演员豆豆在节目里描述过自己的快剪体验:被理发师三下五除二推平之后,他的脑后突然出现了一根轰鸣的白色管道,用于吸走身上的碎发茬。

这个在快剪店中被称作“真空抽取碎发机”的东西,在他和观众的眼里,就是一台赤裸裸的吸尘器。

那一刻,他感到自己被侮辱了,被吸尘器怼上后脑勺的物化感,催生出了一句沉痛的感叹。

“不要靠近快剪,没尊严。”

不得不说的是,在理发这件事上,人和人真的不一样。

同样是快剪,有人乐此不疲地剪了十来年,有人却觉得这种剪法粗暴到匪夷所思。

还有些人,沉迷于洗剪吹四五百块的“日系理发工作室”,和“据说是从日本进修回来”的精英理发人才。

别误会,这跟经济能力其实没有特别直接的关联。

我的前司领导就是快剪店忠实用户,收入是我的好几番,愿意分到脑袋上的钱,也就那么一点点。

上面那位朋友,虽然动辄花大价钱去剪头,但在他心里,最好的理发店还是就在家附近。

随便去网上搜搜,就会惊叹于部分当代人对头发的执念竟然会如此之深,在他们眼中,找到一个好Tony的难度,不亚于给自己找一个靠谱对象。

面对爱情,他们还会偶尔头脑发昏,但在选择Tony的时候,没有任何外界因素会耽误他们的清醒。

而如果相熟的理发师离开了这座城市,带来的打击,跟失恋也没啥差别。

没了信任的人,就更愿意找个门脸好一点的店砸钱。

很多女同事都告诉我,如果要做大一点的发型变动,她们还是会选择去那些所谓的“网红店”,像追求一点设计感。

我去翻了翻现在最“网红”的理发店,确实,设计感扑面而来,以至于它们看上去都已经不太像理发店。

小红书上的理发店内景

INS风、性冷淡风、废土风、赛博风……你能想到的网红打卡店长啥样,理发店就能长啥样。

相应的,价格也水涨船高。

随便点开大众点评上位于市中心的几家网红店,洗剪吹的均价从一百到数百不等,烫头和染发动辄上千。

看一眼评论区,翻车的几率却并没有不低。

只能说理发这事真的是玄学,作为一个门槛并不算高的行业,很难判断出留学归来的学院派和小巷里剪了数十年的老师傅,究竟谁赢谁输。

高手在民间,可能隐于市,很可能就隐于土鳖理发店。

毕竟这种铺子,做的就是口耳相传的熟客生意。

但凡给一个附近中学的女生剪毁了刘海,或者给小区大妈烫坏了卷儿,很可能失去好几栋楼里的潜在客户。

反之,剪好一个头,能引来的客人,八成也都会被“养熟”。

想到这,我突然发现,好像我最纠结发型的阶段,已经过去了。

小时候走进理发店,是真觉得头发剪完就能离美丽更近一步。

但自从开始打工,我和身边越来越多的人一样,对头发的要求,逐渐变成了“不秃就行”。

而且也不知道为什么,最近一两年的发型潮流,颇有些停滞不前的味道。

点开小红书的发型专区,点击量高居榜首的,依旧是几年前就走红的wendy头和羊毛卷。

短发女生标配的爱豆同款wendy头

挂耳染、鲻鱼头、公主切,都只在少数美女的小圈子里打转,再不复当年梨花头收割全体90后少女的盛况。

发型没再“卷”下去,吊诡的是,理发店的文艺复兴却卷了回来。

很不好意思,我口中的土鳖理发店,现在在网上已经刮起了一阵复古风。

最开头用的那张黄招牌、刷红漆的照片,是北京胡同里一家再普通不过的古早便民理发店,在网友镜头下长这样:

via.@赵吃藕

说实话,即便加上文艺风的胶片滤镜,看起来还是很朴实。

很难想明白,这种又小又旧的理发店,怎么又成了新一代的网红潮流,吸引上百人前去打卡。

同样的理发店,一直都散落在全国各地的大街小巷,从不稀奇。

但或许和很多人的想象不太一样,它们并没有被这些年层出不清的连锁店、网红店给挤出大众的生活。

好像不管时代怎么变化,时尚潮流如何来了又去。

在理发店的江湖里,永远有这么几个各自繁荣的平行世界,各自偏安一隅地红火着。

如果不是有网红打卡这档事,这些所谓的“复古”理发店,可能根本不会被大数据算法推荐到你的app首页。

这里的洗剪吹十年来只涨到30块,烫染的均价不过两三百。

每一天,都会有三三两两的顾客,走进相似的街边小门脸。

“不要打薄,不要层次,给我剪短。”

当然,也不要报太多不切实际的期待——

所有理发店里会翻的车,到这里,还是会一次次翻。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196445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