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泉州湾航道的主要航标塔,巍然屹立了近千年的六胜塔,见证了泉州港千年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六胜塔的建成是宗教人士、商人、平民共同参与的结果,体现了宋元时期泉州多元社会结构对海洋贸易的贡献。
视频加载中...
六胜塔屹立于石湖金钗山之巅,900多年前,正是北宋政和初年,僧人祖慧、宗什与石湖乡绅薛公素,为弘扬佛法、庇护乡里,募资建造石塔,又以印度佛教“六胜缘”为之取名“六胜塔”。
石狮市博物馆馆长 李国宏
它说明一个当年宋代的时候一定有来自于印度修行六胜之缘的这个流派的僧人在泉州传播,而且他们这种教义得到了大家的尊重和认可,所以中国人修造的航标宝塔才直接用上六胜这个名字。它反过来说明当年泉州港的开放与包容,从六胜塔这个名字我们看到了当年中印文化交流的和谐。
六胜塔修建在泉州湾出海口的山上,除了兼具佛塔的宗教意义之外,更承载了作为泉州湾主航道航标塔的独特功能。
石狮市博物馆馆长 李国宏
在台湾海峡行驶的商船,如果看到了宝盖山上的万寿塔,就说明你到泉州了。然后一走到大小坠岛的那一条主航道,一定会看到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一座六胜塔,这意味着,您已经进入泉州港。做一个形象的比喻。万寿塔相当于把客人请到家门口,六胜塔相当于把客人,请到大厅坐下喝杯茶。
南宋景炎二年,六胜塔遭元军毁坏;元顺帝至元二年,蚶江海商凌恢甫独资重建石塔,工程历时两年零四个月。
石狮市博物馆馆长 李国宏
泉州港的繁华造就了凌恢甫的财富,而凌恢甫又把他的财富,回馈给这一座指引他漂洋过海的、家乡的航标宝塔,所以凌恢甫修塔的这件历史事件,他既是刺桐梦华录的一个写照,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注解,同时也说明了泉州的这一些遗产它得到了各个阶层,包括海商他们热心的捐赠和积极的参与。
六胜塔为仿木结构的楼阁式建筑,共五层,通高约36米。开元寺双塔与六胜塔一样,采用平面八角形设计。
不同的是,塔的每层石梁上,都留下建造者的姓名和时间,永久铭记先人的智慧和贡献。900多年来,六胜塔默默地为往来船舶引航。据考证,明代《泉州府舆地图》、清代《福建海岸全图》《七省沿海全图》等古地图,都绘制有六胜塔图标。
石狮市博物馆馆长 李国宏
当年的六胜塔守望着刺桐港涨海声中万国商的云帆,它把自己也屹立成一座不灭的灯塔,成为宋元时期,泉州刺桐港繁华的一个缩影和历史的见证人。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184836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