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排行榜
  1. 首页 >
  2. 美妆资讯 >
  3. 美妆 >
  1. 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不是学历也不是天赋,而是认知偏差

美妆资讯
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不是学历也不是天赋,而是认知偏差

#头条创作挑战赛#

电影《一九四二》中的地主范殿元,原本生活富裕,因为一场大旱家破人亡,走上逃荒之路。

他对他的长工说了这么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等我到了陕西,立足脚跟,那就好办了。我知道怎么从一个穷人变成财主,不出十年,你大爷我还是东家。”

长工立刻说:“好啊,东家,到时候我还给你当长工。”

这话乍看没毛病,细思则恐。已经家破人亡,和长工一样贫穷的范殿元,他觉得自己十年后还能重拾辉煌,而长工的思维则是,十年后依然做长工。

为什么财主和长工他们站在同一起点后,对未来的期待却不同呢?

看了《别再想歪了》这本书后发现,这种现象是认知偏差导致的。

《别再想歪了》的作者对认知偏差的定义是:代指偏见、成见、固执己见、歪曲的数据,以及自以为是的想法、误解等。

财主做惯了财主知道这个路径,而长工也做惯了长工,知道长工的路径。他们的未来规划实质上都遵从了自身的认知惯性。而拉开他们这种差距的就是认知偏差。

长工对自己的认知就是长工系统,他不觉得自己能够挑战一下,成为财主。

很多时候,限制我们发展高度,拉开我们与他人差距的,并不是学历,出身,也不是天赋,就在于认知偏差。

在生活中认知偏差很常见,明明觉得自己有理,在吵架时总是被对方堵得哑口无言。明明不想买A套餐,最后还是花高价钱买下了,事后又非常后悔。在重要的场合总是容易说错话得罪人,这些都是因为认知偏差导致的。

《你别想歪了》这本书的作者,从逻辑学、认知科学、社会心理学三个角度,剖析了60种常见的认知偏差,助力我们打造正确认知,活得更通透。

1、了解逻辑学角度的认知偏差,规避做出错误选择,发不当言论

二分法谬误:指的是实际上有很多选项,却误以为只有有限选项而导致的谬误。

作者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有人告诉你“最近你的运气不好,你应该买个陶罐,摆在房间里,运气就会好起来,如果你不买这个陶罐,你的运气就不会好起来。”

这句话就是典型的二分法谬误,应该……就,如果……就。先给一个正的结果,再给一个反向的。把人逼近极限状态时,利用对方的弱点,让其无法做出正常的判断。

在大部分情况下不会有人买,但如果刚好陷入困境,比如失业,失恋,孩子生病等困境时,如果再有人一直劝说,就很容易陷入这种只有两个选项的陷阱中。也就是买了困境就会好转,不买就会陷入困境。

识别二分法谬误的关键,就是思考一下这个问题的选项,不止买或不买两个。他还有两个隐藏的选项:买了陶罐,也无法好起来,和不买陶罐也能好起来。

所以当遇到这种话术时,记住给出非黑即白选项的人,只是给出了比较有利于他个人利益的选项,来引导我们。我们可以用

2n来计算一下选项数量。n(选项数量)

买陶罐和不买陶罐,是两个选项,乘以2一共有4个选项。

采樱桃谬误:只关注对自己有利的特定证据,而无视其他对自己不利的证据。

也可以理解为只展示对自己有利的证据,而忽略对自己不利的证据,容易陷入采樱桃谬误的人会试图通过只提供对自己有利的证据来说服对方。

比如,婚前看见对方身上全是优点。结婚后看到的全是缺点。

比如在宣传时,人们往往会宣传一个产品的优点,很少会说它的缺点。

那这种现象,想要更有说服力,也要说一些缺点,才能令人信服。

同时为了避免陷入这种认知偏差,我们要明白一点,任何事物都像硬币一样,有正反两面。

所以我们要警惕陷入采樱桃谬误,只看到一个人的优点或缺点。客观看待他人或事物。

否定前件:一个关于推理的谬误,如果A那么B成立,则如果不是A,那么不是B。

这是一种推论陷阱,比如小A去应聘,B大非常优秀,小A是B大的,那么小A也一定非常优秀。

那么如果再来一个人叫小B的,小B是野鸡大学毕业,那么小B一定不优秀。

那如果招聘人是这样的思维,很可能就会错过了优秀的小B,而小B落选也一定认为是因为自己不优秀。

事实上真的如此吗?不是的,只是招聘人陷入了否定前件的思维,如果A那么B,如果不是A,那么也不是B。

2、了解科学视角的认知偏差,更好地感知世界和自我

潜意识效应:即便是感知不到的简短影像,极低音量的声音,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对看到或听到的人产生影响。

书中提到一个阈下纯粹接触效应实验:一个大约0.05秒时长的影像勉强让人觉得在一瞬间看到了什么,那么任何比这时长更短的影像,对这个人来说都是潜意识影像,他不会觉得自己看到了。

有报告显示,在实验中呈现某一物体的时间短于一秒钟,而且同一物体没有被重复展示,这种潜意识效应就会更强烈。而当我们意识到呈现的物体时,就不容易出现潜意识效应。

我们在生活中作出的决策,购物时的选择,有可能就出于潜意识效应,也有广告商,为了推广产品,先用一秒广告展示一下,促使我们在无意识中做出选择,还误以为这是自己的偏好。

情绪一致效应:当你消极失落时,只会看到事情不好的一面,并记得一清二楚,反之,积极快乐时,只会看到并记住事情好的一面。

作者在书中指出,我们往往会根据自己当时的心情来记忆、回忆、和判断事情。

在我们消极悲观时,对消极悲观的信息或内容会更加关注印象更深刻,导致心情和状态更差。

为了摆脱这种影响,在我们感到消极悲观时,去关注一些积极的信息,回忆过去一些愉快的经历,从而调整情绪。

睡眠者效应:当人们先接收到一个有说服力的信息,然后又接触到一个可信度低的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信度低的信息的说服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强。

睡眠者效应,来源间谍一词。间谍在采取行动之前会假装成普通人,即睡眠者。

我们每天要看很多的信息,并不能准确分析信息的真伪,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往往会忘记信息的来源,很容易就让我们的记忆中潜入一个睡眠者。把伪消息当成真消息。

所以我们应该警惕睡眠者效应。

3、了解社会心理学视角的认知偏差,让我们更自律

内群体偏见:比起自己不属于的群体,人们倾向对自己所属的群体,或成员会有更高的评价和偏见。

孩子再丑也是自家的好,很多人都会有这种想法。所以容易形成内群体偏袒和歧视。

甚至有拉帮结派这种,觉得其他的群体都不如自己的群体。

如何改善这种现象?群体之间可以通过相互合作,改善关系。

正确客观看待自己的孩子,看待自身,不过高评价。

安于现状偏差:即使有可能通过改变哪些方面来改善现状,也会考虑要损失的可能性,而倾向于安于现状。

之所以会发生安于现状偏插,是因为损失厌恶和拥有效应。当我们将损失与收益做对比时,会认为损失更重要。

人们天生讨厌损失,就像本文开头中的长工。对他来说做长工是熟悉的路径,风险可控。所以他10年后还想做长工,他选择了安逸。

拥有效应是指一旦拥有某样东西,我们就会觉得它比没有时更有价值,不愿放手。

看小说时有主角在一段关系里,明明遍体鳞伤,还不愿意放手,就是因为拥有效应在起作用。

如果想改变这种现状,那么就制定对策,让优势远大于劣势。

或者使用零基思维,假设自己并未拥有已经拥有的东西,从而打破陷入安于现状偏差。

邓宁-克鲁格效应:越是没知识的人越会高估自己的能力,相反知识渊博或能力很强的人,却认为周围的人和他们一样渊博,从而低估自己的能力。

曾经我觉得自己有点写作功底,过稿应该不难,直到我被一次又一次无情地拒稿,才正确认识到自己高估了自己的写作能力。

作者在本书中指出,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原认知缺乏。也就是说缺乏更高层的知识,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

如何避免这种现象呢?可以通过与同领域优秀者比较,学习相关更先进的知识等打破这种偏见。

写在最后:

寓言故事中住在井里的青蛙,它能看到的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所以他觉得天空就只有井口那么大,所以它能看到的世界也就只有井口那么大。

而见过大海的海龟,知道海水无边无际,天空也是无边无际的,所以它能看到的世界则是无限的。

如果你的玩偶坏了,是不是就直接丢掉了,然后故事就结束了。有人却利用主人对玩偶的不舍,以及对过去时光的缅怀,开发出了一个新兴职业,叫玩偶修复师。

所以限制我们的并不是什么天赋,还有能力,这些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刻意练习来习得。

天赋、能力或许能决定我们能到达的位置,但能够决定我们高度的是一个人的认人知能力。一个人的认知上限,才是决定一个人高度的上限。

有一句经典的名言说:播种一个行为,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

不妨从《别再想歪了》这本书开始了解60个常见的认知偏差,帮助我们打破成见,活出更好的自己。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172611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