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短视频实名举报,严格来说并不是法定意义的举报方式,却是底层百姓诉说冤情、呼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这几年,我们看过了太多,举着身份证,在短视频上举报案情的人物。他们的遭遇各不相同,举报对象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冤情。
为什么要在互联网上实名举报、视频喊冤呢?因为,有冤无处申、鸣冤无回应,让人走投无路,而背后往往又涉及到了相关部门的不作为,相关证据的不充分,相关当事人的打压、阻拦甚至威胁恐吓。
公众、媒体的广泛关注,则有助于打伞、破网、除恶,促使更高层级介入调查、冲破封锁、查清真相,还老百姓一个公道。
所以,这条路不能脏、不能乱、不能失信、不能被利用!谁想毁了这条路,谁就应该付出代价……
喊冤与造谣只有一线之隔
网络实名举报,严格来说,是通过国家正规的网上举报平台,按要求提交相应的举报材料。
国家一直鼓励实名举报,这是因为实名制也就意味着自愿承担法律责任,能有效防止了匿名诬告等情况发生。对于查实的某些举报案件,国家还会给予相应的奖励。
实名举报,除了个人身份信息要属实之外,更是要有确实的线索、扎实的证据或充实的理由。不能是歪曲事实、道听途说、蓄意捏造,这是要负责任的。
这条路,古往今来一直都有,从诽谤木、登闻鼓、递诉状、告御状,发展到现在的网上举报,手段在变,不变的一条底线,那就是不能造谣。
对比来看:古时候,由于传播力有限、关注度有限等原因,举报也好、造谣也罢,成本都是很高的。赴京告状,一走就是几个月;村头造谣,传开可能好几年。
而短视频时代,无论是申冤,还是造谣,往往只要几个小时就能人尽皆知,具有成本低、传播快、关注高、影响大、危害深等等特点。
也就意味着,当我们拍摄一个视频,传到网上时,可能是石沉大海,也可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当我们点击发布后,这条视频的走向,其实已经不太能够受作者的控制了。
如果没有水花,自然是无论真假,但一旦巨浪滔天,再小的冤情都可能被放大,真则是全民支持、底气十足,假则是全民唾弃、涉嫌违法。
这一线之隔,左边是法律之盾,守护弱者,右边是法律之剑,公正无私。相信法律,就得遵守法律。
小作文不是谁都能写的
很多人把视频实名举报中,作者诉诸的冤情,称作是念“小作文”,而它也是有大讲究的。
法律历来强调,不放过任何一个坏人,也绝不冤枉任何一个好人。这是原则,虽然也会有瑕疵。
一篇几百字的诉罪材料,看似简简单单,但也有其内在的要求。我要举报谁,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手里的证据有哪些,或是重大的线索是什么,都应该体现清楚。讲得越清楚,相关部门越容易采信,也越可能介入。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光在网上说谁谁犯了罪,没有具体详实的信息,相关部门就算在网上看到了,它也不一定会关注和受理。人家压着的案子那么多,不能是谁说了两句,就马上介入,它们也介入不过来。
听内部人员说,有的地方光类似的实名材料,就能摆一个屋子,一年不吃不喝,也办不完。倒不是说问题多,很多其实都是无效的,不知道你要举报谁,更看不到一些实质性的证据。
特别是,视频实名举报,由于强大的传播性,一旦我们把一些道听途说、主观臆断的东西拿出来说,甚至是明知道可能不实的消息,为了博眼球、引流量,添油加醋、夸张粉饰的乱说一通,那就很危险了。
实名,往往意味着你实名,你的举报对象也会实名,这就牵扯到对方的名誉权,还会涉及一些社会的阴暗面。一旦不属实,不仅会涉嫌诽谤、诬告等,还会造成严重的负面社会影响,败坏某一个人的名声,甚至抹黑某些权力机关的形象。
“小作文”里面写什么、说什么就显得是十分重要,该写的写,不该写的不写,确定的写,不确定的不写,真的能写,假的一定不能写。
如果有人确实有冤情,也确实申诉无门,发布视频实名举报,一定得慎之又慎,谨防状告不成反被告。
利用舆论小心被舆论反噬
视频实名举报的本质,是利用社会关注和舆论,打破人为制造的围墙,促使相关部门关注弱者、关注冤情。
舆论是把双刃剑,当我们举起它时,一头斩向敌人,一头对准自己。那些玩透了舆论的明星、网红们,都有翻车的时候,更别说普通人了。
我为什么特别强调,利用舆论小心被舆论反噬呢?因为,并不是每个敢于真正站到公众面前的都是好人。以前我们都认为,谁敢举身份证,就一定是弱者、有冤情。现实已经无数次打了我们的脸。
老人家们常说,群众里面有坏人。大家五湖四海、素不相识,谁知道镜头前的那个到底是好是坏,一面之词都是捡对自己有利的说,谁知道背后又是谁是谁非呢?
从官方层面看:网友发布视频,往往只需要平台的审核,速度快,要是媒体关注、平台推送,更是一点就燃。官方回应,则往往会慎之又慎、字斟句酌,永远都会落后于舆论的脚步。这就给制造舆论、误导舆论,创造了空间。
从媒体层面看:自媒体大多不考虑社会影响,只关注热点和流量,只要能引来关注、引燃情绪,黑的也能说成白的。网友的怒火或质疑一旦萌芽,反而是那些呼唤理性的人,一没流量、二会被骂,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拱火的唯恐天下不乱,理性的只能噤若寒蝉。这就很容易,让好好的举报,脱离应有的轨道。
从网友层面看:“强权论”“阴谋论”等总是受欢迎的,现实的诸多不顺,往往会把网络作为宣泄口,事关实名举报的留言区,也成了宣泄不满的垃圾桶。再加上一些人,感性大于理性,情理大于法理,要视频、要证据、不信官方、只信博主以及被各种小道消息所左右,当事人真相其实不重要了,相信中的真相才重要。这就让举报,再一次有脱轨的可能。
从个人层面看:有人或是听说、了解后走上了视频实名举报之路,但并不一定真正了解本质和影响。看似简单的一条视频,在各种因素的左右下,很可能被利用、被曲解、被放大,远远背离你的初衷,并且会把自己搭进去。这决定了,当你求助与舆论是,也置身于舆论之中,被网友全方位审视,可能会被舆论反噬。
很多人会迷信网络才能断案,为什么呢?因为在他的“心之所向、目之所及”之处,已经无路可走了。而在网上,他纵使会被一些人质疑,也会有很多人支持,也许当事人就是需要这些支持者。
一年来,在自媒体里面左冲右突的经历告诉我,“网络永远不能断案”,它只会让你迷失,你越接受那些支持你的信息,你越会迷失,千呼万唤、万人拥趸,你还能真正保持理性和冷静吗?一定不会被网友带偏吗?又不会反过来带偏网友吗?
解决问题的路真的有很多,当你觉得走上视频实名举报之路时,一定要冷静、全面、深入地想一想,是不是自己真的走投无路了,是不是真的十拿九稳,是不是真的准备好面对公众、舆论和事实的检验。
请一定记住,视频实名举报,绝不是其中一个选择,而是最后一个选择,申冤和造谣一线之隔,沉冤和翻车一墙之隔,助力与反噬一念之间。
我支持实名举报,不支持实名诬告。
我支持有冤喊冤,不支持无冤哭冤。
我支持有理有据,不支持无理取闹。
这条老百姓的维权之路,真实是不容玷污的底线。
#时事观点##杞县叶婷实名举报事件#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155341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