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内部消息透露,腾讯正在孵化一款信用支付产品「分付」(暂定产品名称)继蚂蚁花呗、京东白条之后,「分付」代表腾讯系重新点燃了信用支付的战火。
腾讯公司有这样的举动,其实一点不奇怪。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使用微信与支付宝支付,不管是上街购物,或者旅游出行,大家似乎已经习惯了手机支付。
同时,蚂蚁花呗也已经成为了年轻人的第二个「爸爸」。我身边很多朋友也都是每月借花呗好几千,有甚者蚂蚁花呗的额度已经达到了三万五。每月工资一发,先还点上个月的花呗,再继续生活。
想必等「微信分付」出来,他们会更开心,每个月可以花的钱又变多了。
总归而言,天上没有掉馅饼的事情,借了钱总归要还的。
虽然说很多人的生活都在依赖蚂蚁花呗,但其实,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弃用「花呗」。
提前消费,苦不堪言
花呗这一种功能的用户群体多是年轻人。比如说,一个大学生,刚步入大学,基本上还是依靠父母给的生活费。而有了花呗以后,他们就会花除了日常开销、吃喝学习以外更多的钱。
大部分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的,长时间使用花呗,一直超前消费,这个月花光了下个月的钱,往往更加苦不堪言,形成一个无底洞,不利于培养理财能力。
花呗其实是在挣分期利息钱
花呗一定程度上与信用卡有些相似,都是提前借钱给用户,之后还款。
花呗前期的额度并不高,每个月你借的钱只要能按时还上,就没有手续费。但是如果你借的数目过多,在规定还款日期又还不上,就需要付利息了。
最后欠款和利息越滚越大,学生在还没有生存能力的时候,就已经欠了一屁股的债。
拆东墙补西墙
“一开始只是想买一套六百多的护肤品,就用了花呗,分期半年还起来也很轻松。
后来又买了一件大衣,买了潘多拉的手链、买了coach的包包……欠款越攒越多,我开始从其它平台借款还款,最后没办法,我只能去借裸贷、借高利贷。”
“借钱的时候,总想着出去打工兼职就还上了,可时间过去了,却发现根本还不起。”
之后,面临的就是人尽皆知和暴力催收。
网贷,正在肢解着中国的年轻人
2017年4月厦门一名大二女生因卷入“裸条贷”,利滚利欠下57万元巨款,在其母亲收到自己裸照、被疯狂催债后,在泉州一家宾馆选择了烧炭自杀。
2018年6月,西安大学生小森服毒自杀。去世后,家人在他手机里发现大量网贷平台的催款电话,疑其自杀与网贷有关。
据了解,2017年6月以来,发现违规催收频次1000余万次,施害人79万,受害人92万,已致20余人死亡。截至2017年9月,国内从事催收行业的机构数量高达3500家左右,催收人员的数量将近30万。(数据来自《南方都市报》)
虽然不正规贷款机构和暴力催收机构很可怕,可根源就是止不住的消费欲。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做“棘轮效应”,是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
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是不可逆的,其习惯效应较大。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这句话就是棘轮效应的最佳写照。
透支消费就是如此,给了你高过薪资水平的额度,你消费之后进一步提升你的额度。
你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欲望上去了,薪资却没有上涨。
根据经济学家Prelec的观点,人们在进行信用支付时,体会到的「消费快乐」最为强烈,而「还款疼痛感」最为微弱。
可是到了还款日,消费时的短暂快乐早已忘却,剩下的只有一腔焦虑。
鸡汤毒,可以不喝
现在各大精致毒鸡汤在各大平台上广泛传播,“女孩子就是要对自己好点”,护肤品一定要用lamer,雅诗兰黛,Skll,即使自己才刚过20;
每天必须一杯星巴克,然后拍个照发朋友圈:
姐妹们的下午茶好Happy;
某美食博主推荐周六新开了一家甜品店,你迫不及待的拉着闺蜜去打了卡;
新买的一款口红涂了几次,腻了,想起前几天某美妆博主推荐的一款口红,你有过犹豫,毕竟刚买的那只口红没用几次,但是新的这个就360软妹币啊,买它!
一个月的某个周日晚上,你涂着口红正准备赴约,突然想起了某书昨天推荐的一款复古红......
看,人的欲望就是这样的毫无声息,侵蚀你的思想,你那控制不住买买买的手,就连你的手机,也在你的影响下,在朋友圈的某处,推送那些高奢品牌的某新品,挑逗着你那不堪一击的神经......
精致,从来不是贵,那些所谓光鲜亮丽的伪精致,不过是欠了上万的花呗,信用卡,借呗所营造出来的假象,这些假象如同水晶鞋一般脆弱,某天,这双鞋破碎了,这些碎水晶,会深深的扎在你的脚里,血肉模糊,痛的你发不出声音。
真正的精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向上生命力,是一种对更加美好的生活的向往,它引导着我们走向更加努力,更加踏实,更加自律的生活方式。
希望中国的年轻人能变得更好。
我是班班,我们下期见。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149687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