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没有什么娱乐,家里有部收音机,到点就收听广州讲故佬张悦楷讲《三国演义》,这就是当时大家最开心的消遣了。老张讲得声情并茂,非常引人入胜,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
至今还记得老张讲的《空城计》。马谡失街亭后,魏将司马懿所率领的15万大军追到西城。当时的诸葛亮在无大将,士兵仅余两千的弱势下,不得不铤而走险演了一出“空城计”。四个城门大开,每个城门派士兵扮成百姓,洒水扫街,诸葛亮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抚琴,一派悠悠,尽管内心无比焦虑但表面却云淡风轻,旁若无人。司马懿见此情景,疑惑不已,担心中了圈套,就命令军队撤退。那时许多人只看到诸葛孔明过人的胆略和智慧,却把司马懿划入“愚人”之列。
直到最近再重头读一遍《三国演义》,我才改变了之前对司马懿刻板的印象。现在看来,司马懿一点都不愚,在情况不明时,退出战斗是一种战略思考和竞争战术的选择。
虽然临空城而退兵与主指挥司马懿多疑的性格有关,但在当下的情况,司马懿能知进退,兵荒马乱时能快速抉择,这都说明他是一个不冒进且有脑的军事将领。
司马光曾评价司马懿:少聪达,多大略。从《空城计》这个故事和他日后篡权夺皇位,也说明司马懿确实是雄才大略更胜于聪明。
司马懿选择退兵,到底是愚蠢还是出于其他考虑?
曹操临终特别嘱咐即将继位的曹丕:司马懿有雄豪志和“狼顾之相”,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意思就是司马懿有狼子野心,极具谋略,不会甘于仅做臣子的,要防范他干预国事,只能让他做个文官,千万不能让他带兵。曹丕继位后,也谨遵曹操教诲,对司马懿严防死守,但却没有剪除他。 其后,诸葛亮北伐攻魏,魏国无人能与之匹敌,曹丕无奈之下,只能威逼利诱,想尽办法让司马懿率军御敌 。司马懿非常清楚自己在魏国的价值,也知道自己不被曹丕完全信任,老谋深算的他,也不可能为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因为人心都是双向的,这就是人性。另外,在曹丕心中,目前整个魏国只有司马懿能与诸葛亮一较高下,如果司马懿在西城就把诸葛亮灭掉,那么,司马懿的价值就不存在了。有时留下对手就是为了成全自己,造就自己的。
司马懿从来都是一个野心勃勃的谋略家,也是一个见风使舵的政治家。他在时机未到时,能装能忍,有足够的耐心。当时司马懿刚被曹丕拜将而拥兵出战,在暗中积蓄的力量还不足够强大时,他没有必要把魏国最强劲的对手——蜀国和诸葛亮歼灭,这不仅白白让曹丕得益,也有可能让自己掉落坑里而万劫不复,还会自断后路,将其一统天下的理想扼杀了。基于这样的考虑,司马懿也不可能对诸葛亮赶尽杀绝。
生于乱世的司马懿,入仕早,但仕途一直不是很平坦,时起时落,浮浮沉沉,受人忌恨,多方受制,更重要的是不被曹操、曹丕和曹睿几任主公的信任和重用,常常为内耗而神伤。曹睿在位时,诸葛亮知道曹睿怀疑司马懿,为了搬掉司马懿这块绊脚石,曾使过反间计,派人散布司马懿谋反的谣言,四处张贴司马懿篡权废帝的告示。曹睿不察真伪,起了除掉司马懿的念头,太尉华音欠和司徒王郎从旁推波助澜。无论古今,从来落井下石的人就多,朝中也没有人替司马懿说话,最后,还是大将军曹真保奏才免于一死。此次官复原职加封平西都督,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诸葛亮,诸葛亮不死就是曹魏的威胁,也是司马懿暂时的护身符;有诸葛亮在,是司马懿在朝廷中求生存,求发展的的一个关键。
司马懿重新被起用,必须要立下战功才能在朝廷中获得立足之地,因此,他也努力打下街亭这个战略要地,阻止了诸葛亮北近的攻势,对朝廷有交代,也证明了自己的能力。至于西城,无论“空”还是不空,在不明情况下,奉行君子不立危墙之训诫,撤兵就成为司马懿最审时度势的战术决策。
从司马懿空城退兵这件事中,让我学习到:对于竞争对手,不是非黑即白的,除之而后快是一种选择,利用竞争对手、与竞争对手合作、让竞争对手为我所用等也是一种选择,学会管理竞争对手,与竞争对手共赢也是现今时代的一种趋势。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132469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