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排行榜
  1. 首页 >
  2. 美妆资讯 >
  3. 美妆 >
  1. 揭秘全球10大未“卖身”独立品牌 谁年销350亿

美妆资讯
揭秘全球10大未“卖身”独立品牌 谁年销350亿
2023-08-05

全球化妆品产业到底有多大?

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博思数据发布的报告:截至2014年,全球化妆品市场规模达1723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2866亿元),其中亚太地区占34.7%,西欧地区占21.8%,北美地区占20.9%。如果我们按照2015年官方统计的中国化妆品市场体量2000亿元来计算,会发现这个数据应该是比较可信的。

那么全球排名前5的化妆品企业在其中占据了多大的比重呢?品观君昨天做了梳理,欧莱雅、联合利华、宝洁、雅诗兰黛、资生堂五家公司加到一起,2015年销售额能达到5623亿元人民币。

绕了这么大一圈,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全球化妆品行业的集中度之高啊!5家化妆品巨头差不多能占到全球市场超过25%的市场份额。如同欧莱雅、雅诗兰黛、资生堂等一众巨头都在做的一样,它们通过大举收购,一步步扩张自己的帝国版图。

比如全球最大奢侈品集团LVMH集团,在欧洲大肆收购独立品牌,让圈里都产生了“防火防盗防阿诺”的警示。阿诺是LVMH集团的老大,财大气粗,就喜欢逼着邻家小少女卖身给他。

拼不过这些大公司,就加入它们!想靠棵大树好乘凉,就加入它们!抱团对于独立品牌有很多好处,比如可以加大对百货店的谈判筹码,你进了我的雅诗兰黛,就要进我的海蓝之谜,不然我就撤柜。

品观君倒好奇,有没有洁身自好的独立品牌一直没跟大公司“同流合污”,同时又成绩显著或上升趋势明显呢?

品观君给大家合计合计!

注:以下几个为规模较大的几个代表性独立品牌,排名不分先后

1、最坚挺的女强人:Chanel香奈儿

年销售额:351.2亿元

2015年,国外一个奢侈品行业分析师称:香奈儿很有可能会成为下一个被收购的对象。在此不久之前,范思哲、Tory Burch等时尚品牌都因不堪业绩重负出售了股权。

一年半过去了,香奈儿还在坚挺。很多年来一直都有人觊觎这个原来的全球第一大香水集团,但香奈儿都坚持没有出卖自己。Chanel的大股东是犹太裔的韦尔泰梅家族,这家族一开始就是香奈儿的大股东,特别是在香水事业上。

香奈儿公司的最新经营整体情况是无从查证了,但品观君从《女装日报》全球百大美容企业排行榜中看到,2015年香奈儿美容产品销售额为52.4亿美元(约合351.2亿元人民币),仅比拜尔斯道夫少6.5亿美元。而在2011年,这个数据才32.5亿美元。

据业内人士分析,2013年香水和化妆品业务约占香奈儿55%的销售额。另在服装等时尚领域,香奈儿还大肆收购了法国的10几家手工作坊。

那么香奈儿旗下有什么品牌呢?这么说吧,基本化妆品业务就只有香奈儿一个品牌了!

想让人家卖身?你也得看看人家家底厚不厚、你买不买得起啊!人家本身就是一个巨头!

2、为了防狼它关门:Clarins娇韵诗

年销售额:112.6亿元

创立于1954年的法国品牌娇韵诗,也是一个群狼眼中的大肥羊。品观君很喜欢这些欧洲的独立品牌,因为它们真的很有意思。

娇韵诗1984年登陆证券市场。24年后,经历全球金融危机,娇韵诗的股票下滑也很严重。当时有传言说欧莱雅公司和LVMH集团要收购娇韵诗,加上娇韵诗家族担心有投机者趁低价大量持股偷袭公司,遂作出一个决定:回购公司股票,彻底退市!

多么明智的决定!那一年,欧莱雅集团就买下了YSL圣罗兰美妆。事实上,LVMH集团不仅对娇韵诗中意已久,而且公开提出过要收购娇韵诗。娇韵诗虽然花了36亿美元(当时约合240亿元人民币)的代价完成100%公司持股,但这笔投资显然是划算的。

原因你懂的!股票受金融环境影响低价的时候买回来,钱赚到了,盘子稳固了。彻底退市也意味着彻底的私有化,娇韵诗集团的负责人也说:我永远不卖了!这辈子你都别想!要知道,娇韵诗品牌创立后,人家创始人都改用品牌的名字来做家族姓氏了。

同样据《女装日报》的数据,娇韵诗集团去年化妆品的销售额为16.8亿美元(约合112.6亿元)。

3、可以持股但不卖:L’OCCITANE欧舒丹

年销售额:96亿元

近几年单品牌店模式很火,而虽然不是第一个开始在全球开单品牌店的品牌,欧舒丹却已经成为了全球销售额第一的单品牌店品牌。

创立于1978年的欧舒丹品牌历史不长,而且创始人还没干到20年就被“弑君篡位”了。欧舒丹公司大部分的权益在上世纪末被卖给了一家投资公司;后来一个奥地利商人成为了欧舒丹的最大股东。但即便如此,欧舒丹公司依然没有卖身给那些大公司。

可能是体量太小,品牌没啥特色,大公司也看不上它吧。后来,欧舒丹登陆日本市场,成功发家。再后来,欧舒丹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了。

2016财年,欧舒丹集团的销售额达到12.8亿欧元(约合96亿元人民币)。这个体量对于一个靠单品牌店模式的独立公司而言着实不小。而相较于上一财年,欧舒丹集团的销售额增长幅度也达到了8.8%以上。

想要吞下这么一家公司,一般来说是比较不现实的。换做是我,我也不会卖!

4、超高端护肤也独立:Sisley希思黎

年销售额:50亿元

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安妮公主、戴安娜王妃都用,哪个护肤品品牌这么大面子?想都不用想,肯定是一个超高端的牌子,而且是欧洲的。

这个品牌名字叫希思黎。在现存的几大主流超高端品牌中,希思黎是为数不多的独立品牌。澳洲的赫莲娜、瑞士的莱珀妮、美国的海蓝之谜,都被大公司收购了。据说,希思黎的创始人是法国皇亲贵族的后裔。想让一个贵族屈身下嫁给你们这些臭有钱人?

当然也不无可能啦,只是目前还没有。因为希思黎创始人的爷爷就是兰蔻品牌的创始人,兰蔻就被卖给了欧莱雅。

而希思黎已经传到了创始人儿子的手中。这个品牌还是有点傲骨的,因为它瞧不起外面妖艳的小明星,连品牌的代言人都用自己家族的姑娘。由此可见,该家族对于品牌的重视度还是非常之高的,或许不输给娇韵诗。

希思黎一开始是一个皇室专供的品牌,很久以后才开始走向平民。2015年,希思黎的销售额达到7.444亿美元(约合50亿元人民币)。

5、隐藏的日本巨头:POLA宝丽

年销售额:112亿元

前面说了4个法国品牌的案例,之所以先说它们,无非是现任的全球第一大化妆品集团、全球第一奢侈品集团、全球第一大香水集团就在它们老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它们能有今天的确牛X。

那么接下来呢,品观君要谈2个有代表性的日本独立品牌。在资生堂、花王、高丝的卧榻之侧,有没有什么品牌做得比较牛的?

根据《女装日报》全球百大美容企业排行榜,2015年,资生堂年销71亿美元,花王年销50.4亿美元,分别排在全球第5和第10。而可望高丝集团项背的,就是我们要谈的下一个独立品牌:年销16.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12亿元)的POLA宝丽,跟娇韵诗集团旗鼓相当。不要告诉我你也以为宝丽是资生堂或者哪个公司的子品牌。

提到美白,你会想到哪个品牌?反正品观君第一个想到的是玉兰油,第二个就是宝丽。宝丽的核心卖点在于美白和抗老。尤其是美白领域,它死贵的美白丸在中国一年不知道迷死多少人。而在抗衰领域,高端的BA系列也颇具特色,妖娆的瓶身,上万一瓶的产品也有。

6、打开一扇新大门:Fancl无添加

年销售额:28.7亿元

与欧舒丹差不多同一时期创立的日本品牌Fancl,也有着同欧舒丹一样的命运:在本土市场没能火起来,跑到海外市场一下就蹿红,然后又返销本土。

这是有历史原因在的。早前,以Fancl品牌的主打特色,想卖出点动静来很难,因为那个时候人们关于护肤品的安全性问题意识度还不够高,更不会因为一些潜在的风险就去尝试一个无添加的品牌。

实际上,Fancl在日本市场蹦跶了十多年,一直不温不火。直到1996年,它杀入了香港市场,打开了局面。因其宣扬无添加的概念以及大力的市场教育,Fancl渐渐深入人心,并在无添加市场一家独大。三年以后,Fancl在东京证交所上市了。

如今,市场上宣称无添加的品牌越来越多,Fancl面临的市场竞争是白热化的。不过相较于2014年,Fancl2015年化妆品业务(旗下还有保健品业务)销售额仍然实现了8%的增幅,达到4.29亿美元(约合28.7亿元人民币)。体量不算大,却也足以在日本市场立足了。

7、日本通信销售第一:DHC蝶翠诗

年销售额:30.6亿元

要说品观君听过的最奇葩的品牌名字,非DHC莫属了。虽然它的中文音译名都非常温文尔雅——蝶翠诗。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蝶翠诗”的本名DHC并没有美丽的故事。

涉及美容、健康等多个领域的大型日本企业、通信贩卖品牌DHC原本是一家从事口笔译相关的翻译公司,名字是“大学翻译中心”(DAIGAKU HONYAKU CENTER)。中文名一看就是他们自己翻译出来的,专业!

创始人吉田嘉明按日语发音缩写改为了DHC,将其作为后来开发出来的化妆品品牌的名字。而且,现在除美容、健康等领域外,DHC依旧有涉及翻译业务。

DHC是日本通信销售(也就是电话销售)排名第一的化妆品品牌,2015年化妆品销售额为4.565亿美元(约合30.6亿元人民币),位列全球百大美容企业排行榜第54位。想要买它,品观君想你是不是也得会搞点翻译才行。

8、差点被卖掉转身又并购别人:Revlon露华浓

年销售额:200亿元

要是评出化妆品行业最发达的3个国家,那就非法国、日本、美国不可了。美国的巨头可多了,宝洁、雅诗兰黛、强生、雅芳等,都是2015年排进前10的企业。那么在美帝的土地上,有没有什么比较有代表性的独立品牌?

品观君第一个想到的是露华浓。

露华浓是一个彩妆品牌,目前在美国彩妆市场的份额排名第三,次于欧莱雅和雅诗兰黛。2014年,露华浓退出中国市场;2015年,露华浓股票大跳水,下跌近24%。露华浓的股东们开始着急上火了。当时持股77.6%的大股东罗纳德·佩里曼在今年年初表示有意出售其持有的股份,一时间行业里炸开了,因为他的意思就是卖掉露华浓公司。

消息传了出去,有媒体就猜测科蒂或者欧莱雅什么的贪吃蛇可能要动手收购了。后续的事件发展并不如外界传的那样,6月,露华浓宣布以约合57亿元的价格收购美国老牌化妆品企业伊丽莎白雅顿。虽然雅顿挂在网上两年都没人去买,但露华浓因此从一个差点被卖掉的品牌,变成了收购别人的巨头。

由此,露华浓也从一个彩妆企业,将营业范围扩大到了护肤品和香水品类。并且,上个月露华浓还通过海外电商的方式杀回了中国市场。据了解,露华浓品牌今年的销售额大约会在20亿美元左右,而加上伊丽莎白雅顿,就差不多有30亿美元(约合200亿元人民币)了。

好一出剧情跌宕起伏的情感大片!

9、偏安一隅的顽固派:Lush

年销售额:69亿元

英国出名的大牌不多,其中最具知名度、首先在国际市场成功开拓单品牌店经营模式的The Body Shop早就耐不住寂寞,卖给了欧莱雅。剩下的,应该算Lush较有特色和规模了。你可以跟着品观君发音念“辣许”,也可以跟着别人发音念“拉屎”。

实际上,Lush和The Body Shop还是有些渊源的,Lush的创始人康斯坦丁一开始是The Bdoy Shop的最大供应商。到了上世纪90年代,The Body Shop创始人以600万英镑的价格收购了康斯坦丁的产品配方,康斯坦丁就用这笔钱开始创业了。

这可不是蛋糕,而是Lush的产品

第一次创业破产了。康斯坦丁在1995年开了一家小店,用菜市场上新鲜的蔬果手工制作美容美发产品,后来又将产品线延伸到了香水,这家店名字就叫Lush。

Lush最鲜明的特色就是品牌独特的香味以及宣称天然的蔬果产品成分,并拒绝动物实验。而且康斯坦丁非常固执:公司交的税占营业额的47.3%,不屑于采用避税计划。

随着国际市场的开拓,Lush近年来保持着高速的发展。2015年,Lush销售额为10.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9亿元),同比增长了30.5%。

10、命途多舛即将卖身:Nature Republic自然共和国

年销售额:16亿元

韩国是一个各类化妆品品牌林立的市场。除了LG生活健康和爱茉莉太平洋双足鼎立外,巨头没有,但也不乏一些比较有特色的独立品牌。

首先会想到的是:菲诗小铺创始人郑焕然创立的Nature Republic自然共和国。

菲诗小铺是一个非常成功的韩系品牌。2003年创立的菲诗小铺,以单品牌店为突破口迅速在韩国崛起。随后,该品牌被LG生活健康收购。资料显示,菲诗小铺已经成为了韩国第5大的线下化妆品品牌。

2009年,郑焕然转身创立自然乐园品牌。2015年,自然乐园年销售额已达2800亿韩元,约合16亿元人民币,在韩国本土拥有700多家品牌门店和专柜,并在全球14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20家门店并在中国也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

短短数年时间,不可否认自然共和国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韩系品牌。然而,由于郑焕然个人的“作风问题”,自然共和国在经营层面也经历了不少的问题。郑焕然锒铛入狱,而一周前,郑焕然又开始寻求抛售其持有的自然共和国73.88%的股权。

自然乐园的品牌估值高达42亿元人民币,中国也有2位买家提交了意向收购书。由此看来,自然共和国不可避免地要被卖掉了。但会不会卖给那些大公司从而结束自己的“单身”生活呢?这个故事还可以看下去。

好了,就说这么几个吧。在巨头们的夹缝中,独立品牌一样可以凭借自身的独特价值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虽然其中的很多最终归宿都是卖给大企业,但也不乏一些有自己的想法。

当然,我们也不认为做独立品牌就是“有骨气”、“宁为鸡首”,各自有各自的好处,独立发展也不失为一条好路子。毕竟,家里孩子多了,任何一个孩子受到的关爱都会减少。

对了,你要问上面为什么没有中国品牌?

废话,你先在中国给我找一个真巨头出来试试!

参与评论(0)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992627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