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五大名窑瓷器,只要真品一出,即精无疑。这是由于它们是专供御瓷,残缺欠完美的出品,碎之坑埋,不留民间,真品虽然少之又少,但喜爱它们的瓷友,仍然希望有机会结缘一件。
图一、哥釉瓷尊
我与广大藏家一样,对至今未发现窑址的神秘宋哥窑瓷,喜爱有加,但却如雾里看花。前不久,特意购藏了一件现代仿古哥釉瓷~米黄哥釉瓷尊,以便细观慢研。
图二、
且看图一,这件哥釉瓷尊,器型规整,釉子乳浊肥厚,金丝铁线堪称完美,底执钉有六,尊内亦有执钉六枚,铁足略微内收,这些与馆藏传世哥窑瓷基本一致。然而这却是一件仿的不错的哥釉瓷。
图三、
从其局部测光图片看,釉面亦似有酥润感(从尊底看,光润凝厚,且有微微起皱现象。)金丝铁线特征也较为自然,铁线清晰,金丝深浅有别。
图四、
但是,有一个致命的缺陷,你仔细看看,看出是什么了吗?
那就是这件哥釉尊没有“橘皮釉”的特征。那它为什么没有呈现橘皮釉呢?橘皮釉到底又有怎样的表现特征呢?
图五、自藏品
这就要从橘皮釉的形成来说了。
橘皮釉是由于哥窑瓷历经千年,瓷器老化特征反应在釉下气泡的生命过程,从饱满新亮,到气泡先后老化混浊、气泡顶部破洞塌陷死亡、侵入灰尘黯然的过程。
图六、自藏品微观图
所以釉面会出现类似橘皮样的微有麻麻撒撒的特征,这个很难仿制,甚至根本不可仿(而非哥窑瓷的一些仿古瓷,有仿釉下死亡气泡的,这种气泡破洞有一个非自然特征:就是孔往四周呈针刺放射状细裂,这种仿古做旧的微观特征,有经验的瓷友一看便知!)。
图七、自藏品
瓷釉老化过程的结果,一是表现在釉面包浆上,古瓷光润灵动鲜活,手持古瓷转动,光气如水光摇曳;用心体会、仔细观察,仿古瓷的光润则显呆滞沉闷。二是表现在釉下气泡的老化、死亡及次生结晶上,有了这两点,其它的如金丝铁线、胎质等的特征问题变迎刃而解。
图八、自藏品微观图
那如何解释仿古哥釉瓷类似哥窑瓷的“酥润光泽”(新瓷的贼光去火气)呢?
看看图九、图十釉下及釉面的特征:
一、釉下整体呈均匀的粉末状。
二、釉下没有气泡,更不用谈气泡的老化、死亡状态了!
三、釉面看似润泽柔美,没有使用及保存过程中的自然磨损、划痕,虽说有老器如新之说,但不可牵强附会。
图九、
出现这种特征,是由于使用做旧方法使然,一种是化学(酸腐)做旧,一种是物理(喷砂,当然这砂要足够细润)做旧,除却这两种,可能还有更为高精尖的作伪技术,但是无论如何,千年岁月沉淀的苍颜难以仿制!
图十、
综上所述,个见:要想客观鉴别什么是真古“哥窑瓷”,什么是现代仿古的“哥釉瓷”,必须宏观看形、韵,微观看质变(釉面老化及釉下气泡情况),综合看其它,才能正确给一件瓷器断明正身。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979911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