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蓝鲸人都置顶了 南京舌搭子
我想和你一起 做一个精致的南京人
说到现在的南京
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
发展迅速,生活节奏快
到处都是现代生活的气息
随着城市的发展
一些老事物和记忆也慢慢开始淡出人们视线
遗憾的是,那些老物件现在就是用钱
也买不到了...
消失的老物件
这些老物件都是
“我家也有”的国民同款
时尚了一代又一代
/国民两件套/
淡黄淡粉淡绿的底色、鲜艳的花朵、稍有点粗却很耐用。这床单算是洋气的了,还有那种底色是通红通红的。国民枕巾人人必备,小花边是必备的时尚。
/国民脸盆/
敲上去非常响亮,“囍”字与牡丹的经典搭配。搪瓷脸盆里画的不是两只喜鹊,就是两条大金鱼,或者是个福娃娃……
/脸盆架/
这样木制的脸盆架现在都不用了,上面挂着毛巾,还可以放漱口杯,盆还是搪瓷的,这算是标配了,猫腰痛快洗脸的日子,你还记得吗?
/搪瓷缸/
掉漆后金属会变成黑色,又是“囍”字与牡丹的组合。不仅能用来喝水,还能喝稀饭。
/铝制饭盒/
上面写着“为人民服务”的铝制饭盒你还记得吗,没有现在保温饭盒那么多功能化,但每次里面都装得满满的,倍香!
/茶盘子/
小时候一到过年了,家里就会用差盘子盛花生、瓜子、糖豆......满满一大盘子,可开心了,也有家里养花,花盆大,用茶盘子垫底用的。现在,家家户户都有专门的瓜子盒、糖盒,却没有了以前的感觉了~
/篦子/
老一辈人的最爱,纯手工制作的一种梳子,专治头皮屑和藏在头发里的虱子。
/小板凳/
小时候住在巷子里,到了夏天傍晚乘凉,可离不开这小板凳,拿着板凳抱着半拉西瓜,坐在院子里,过堂风那叫一个凉快儿。现在很多人嫌它和时尚的装修格格不入。
/手电筒/
要放两节一号电池的手电筒,那会晚上没那么炫的路灯,晚上走到哪带到哪,防偷防抢防狼必备单品。
/老式摆钟/
小搭子觉得比现在的钟表有趣得多,一到整点就“当当当”的响,无聊的时候可以盯着晃动的钟摆看半天。
/顶针/
姥姥纳鞋底的必备神器,厚厚的鞋底,用锥子扎的眼儿,穿针引线全靠这顶针用劲儿了,小时候经常偷着当戒指戴!
消失的老行当
时光飞梭
科技越来越牛掰
很多老行当也就和我们渐行渐远了
/剃头匠/
一个煤炉子烧一锅开水,一根板凳,剃一个头两块钱,绝不多收,师傅手艺好,平头剪得那叫一个顺,如今已被各种高消费的理发店替代了。
/修表匠/
一群对时间最有感触的人,放大镜、酒精灯、镊子,还有灵巧的手是他们的兵器。小时候经常看到家长排队修表,现如今戴钟表的人已经少之又少了。
/弹棉花/
弹棉花是个很容易暴露年龄的事情,小搭子小时候有幸见过,现如今连棉花都少见了,更别谈弹棉花了。
/磨刀匠/
“磨剪子嘞~~~~锵菜刀……”这是大街小巷里听到最多个吆喝之一。随着一声声的吆喝,可以看见磨刀师傅在巷子里,穿来穿去的身影。
/箍桶匠/
如今,抽水马桶和现代浴缸,早已取代了老旧的木制品,洗脸盆的材质也换了好几代。市区里再也看不到走街串巷的箍桶匠人。
/送煤工/
那时候,冬天没有煤炭是万万不行的,不管是烧水还是煮饭都得靠它,现如今煤气、天然气早已取代了黑不溜秋的煤炭,自然而然也没了送煤工。
/修鞋补雨伞/
以前鞋子啊、伞啊坏掉都会去找师傅修修补补,然后师傅小机器一转就好了,而现在坏掉的东西就扔掉换新,逐渐的修鞋补伞的摊位也退出了巷口。
/补锅匠/
以前锅坏了个大窟窿是可以补的,很多人家的锅都是补了再补,一用就是好几年。现在几乎找不到会补锅的人才了。
/修钢笔师傅/
那会钢笔是个稀罕物,大家都宝贝得不得了,坏了是要修的,不到万不得已一般不会换,现在电脑越来越普及,小伙伴拿笔写字都很好了吧!
/爆米花师傅/
“诶诶诶!要蹦了啊!”小孩子就会赶紧捂住耳朵,兴奋地等着那声巨响,不得不说,这样的爆米花是真香啊!现在幸运的话,冬天偶尔能遇到。
消失的南京老品牌
那些
承载着老南京独特记忆的南京老品牌
你还记得多少
/熊猫牌缝纫机/
很多南京人家里都曾有过这样一台熊猫牌缝纫机,小朋友的小花裙、小汗衫,缝补床单被罩,都用它来做。不过很可惜的是,在1986年的时候就停产了。
/钟山牌手表/
家喻户晓的老品牌了,八九十年代的结婚三大件之一,在路上看到谁戴着它,都会羡慕上好一阵子。
/大桥牌自行车/
大桥牌自行车是南京自行车总厂生产的,在六七十年代,一般家庭有了它,绝对算小康之家了。骑着它出门,是件很拉风的事情。
/蝙蝠牌电风扇/
由南京长江机器制造厂制造的,在那个没有空调的日子里,就靠它来扮演梅超风了!质量杠杠的,有的人现在家里还有呢。
/青松牌电视机/
青松牌电视机是南京人熟知的老品牌了,那时的电视对于一般家庭来说是奢侈品,只要一家买了电视,造福全巷子,一到晚上,邻居孩子都会上前围着看。
/伯乐牌冰箱/
大概南京人第一批“奢侈家电”就是伯乐牌冰箱了吧,后来还推出了无氟的绿色冰箱,更是家喻户晓的国内创新品牌。如今的二手电器店里还能看到它的身影。
/红叶牌收音机/
那时的收音机可是家里大件,南京无线电厂出的红叶牌收音机在南京也是家喻户晓,每天收音机里传来铿锵有力的“这里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声音,是那个时代的标志。
/机轮牌酱油/
以前的酱油分为散装和瓶装,一般家里酱油用完了都会叫孩子们拿5分钱去买散装的了。健康路上机轮酱油厂的路边放着很多陶缸,南京人那会都吃这个牌子的酱油。
/马头牌冰棒/
冰棒马头牌,马头牌冰棒,许多老南京人最爱的一款冰棍,承载了南京一代人的夏日记忆。
/丰收牌保温瓶/
印着两只白鹤的保温瓶,5号小口彩花铁壳,在当时算是主流款式了,质量很好,很保温,那个时候打开水、洗澡啥的全靠它。
/芭蕾牌珍珠膏/
南京本土化妆品,它曾经名躁海内外,有着80多年历史,就是以前的雪花膏味道,那会觉得很香很好用。
/鼓楼牌肥皂/
早在60年代初,南京人肥皂只认鼓楼牌。用来洗衣服,赶紧耐用。
消失的老味道
那些熟悉的老味道
大概就是对南京最深的记忆
/蒸儿糕/
比起窝窝头,也许不少南京小炮子子的童年更爱蒸儿糕。两层白糕中间夹着一层薄薄的芝麻糖,软糯又不失嚼劲,记忆中的味道。
/炸炒米/
炸炒米和爆米花是一起的,自己带着米去,听着震人的“砰”声,一定要炸完满满一袋子才回家,一边看动画片一边往嘴巴里塞,开心的不得了。
/旺鸡蛋/
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在南京人的生活里,但不得不说现在想吃它真的很难找,不像小时候到处都有,虽然很多外地人不能接受它,但南京人还是爱得深沉。
/油端子/
小时候,放学回家,总要买个油端子“垫垫肚皮”,师傅用勺子舀一勺稀薄的面糊,浇进圆槽形的铁容器里,再浇上一层面糊,放进油锅里炸,出锅的油端子香味早已让百米之内的人折服。
/糖稀/
在小搭子记忆里,糖稀并不好吃,但往往是吃得最开心的。五毛钱转一次,转到龙的小伙伴简直要高兴坏了。
/馓子/
从小到大都很喜欢吃馓子,油炸的脆脆的,不比现在的薯片口感差,泡着吃,包饼吃,还有人会做汤的时候也放点,百搭胜品啊!
/棉花糖/
记忆里的棉花糖,童话的味道,校门口总能看到大爷推个车在卖,拿根签子转转转就出来一大坨棉花糖,放到嘴里一下子就化了。现在一般只有景区才有。
/萝卜丝饼/
以前的萝卜丝饼、烘山芋,这些伴随着多少南京人成长的美食,现在就快变成了渐行渐远的回忆。南京大牌档还有卖萝卜丝饼的,但都不是小时候的味道了。
/麦芽糖/
麦芽糖已经很少见了,小时候妈妈经常叮嘱:不要吃麦芽糖,吃多了会有虫子把牙给吃了。越是叮嘱,越是要尝尝!
/老菱/
两个角的老菱绝对是小搭子的最爱,每到秋天的时候大街上总会有很多挑着扁担卖老菱的,但是现在几乎只有在菜场门口才能看到,卖的还不便宜。
/麦乳精/
过去麦乳精可是挺贵的呢,感觉比牛奶还好喝,现在已经喝不到了。
/手工蛋卷/
嘎嘣脆的手工蛋卷,现做现卖,灵活熟练的手法,一个个小蛋卷就这么诞生了!最喜欢拿它当作小零食吃了,每次吃的浑身是屑也不在乎,现在想吃那种推车卖的只能靠运气了。
越发展,越消失
亘古不变的道理
过去的诸多东西,现在已然变成用来怀念的了
当很多新奇的东西冒出来的时候
很多过去的东西也就渐渐消失了
这45样东西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你还记得哪些?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972136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