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直有句俗话作“一白遮三丑”,相较于西方审美,我国以及多数东南亚地区国家大多以白为美。
当艳阳高照之下,浸了盐的海风中悠悠拂过挤满人的沙滩之时,我们,面对那可熊熊的火球,大多的选择却是“全副武装”,似是恨不得仅留下露出两只眼睛的余地。而不得不提的是,白皙的皮肤不但在于如何防晒,更在于后天的保养和打扮,毕竟不可否认,肤色很大一部分是由基因决定。
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颗爱美之心,同样还是古今皆有之。这样以白为美的理念早在古代便存在了,古人为此也可谓是费尽了心思。不同的时代同样的心思,在那时便有了类似粉底的化妆品。然而相较于许多女孩的化妆包里梳妆台上、化妆品店里的货架上,各式各样陈列着的针对不同肤色、肤质的不同品牌、色号粉底、粉底液而言,古人所使用的却要单一得多,成分单一颜色单一,而目的更为单一,可以很简单的概括为“越白越好”。
虽然当时对粉底颜色的要求仅仅是白,就如《淮南子》里说的“漆不厌黑,粉不厌白”,但古人也同样对粉底的质地和持妆度有一定要求。古时,上粉底称作“傅粉”,而粉底称作“妆粉”。
这妆粉的“粉”又同样承载了近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历史对于妆粉由来的记载中存在各类传说,众说纷纭,但其真实性仍有待考证,但大体可确定它早在战国时期前便存在于世间。最初“粉”的制作工艺就如其字面意思,用《说文解字》里的类似说明,“粉”可拆为“米”与“分”二字,而“分米”,即将米进行研磨,继而得粉。
这便是常见的米粉,但用以制作妆粉的米却还另有要求,多为梁米、粟米,这些米色纯,颜色偏白,相对而言不易脱落,便是当今说的持妆。制作上选用纯净的此类谷物,初步捣碎后进行再次除杂,确保粉末的纯净度,参杂其它物质的粉末首先颜色很可能不够雪白,于是乎它的品质也会大打折扣,紧接着加水经过人工踩踏,淘洗至水不再浑浊后进行浸泡。浸泡时间同样也大有讲究,过长过短都会影响成品的质地。经过严格的处理后将米粉洗净再次加水混合并过滤出较大颗粒。紧随其后便是新一轮的研磨与打击以保证米粉质足够细腻,完成后静置沉淀。小心舀除上层清水后再重复以上工序,来来回回重复繁琐过程后,用三层纱布并覆盖草木灰于其上,吸水直至完全干燥,再切除四周外层粗粉,以确保粉质。通过再次阳光下的晾晒得以干燥。过后再进行人工搓细,才算是真正完成一批妆粉。由上可观的工艺繁琐不说,对于科技农业尚不发达的当时而言所用谷物的成本也不得不提,更何况众所周知,即便这几种米相对持妆,与同期以及后来的妆粉相比,可就是相差甚远。这些米粉沾了水便糊,若是碰上林黛玉,这一天得补上多少次妆。
于是随后出现了一种名为“胡粉”的妆粉,其实胡粉说白了主要成分就是铅粉,其优势在于颜色更白,且相比米粉的附着力更好。这铅粉的出现与发展,与道家密不可分,因为铅粉便是在炼丹术中得以发展的。胡粉最为有名的便是“紫粉”,相传是由魏文帝时期一位名为段巧笑的宫人发明,这种粉色偏紫,上妆后有容光焕发之效,成分主要由铅粉、米粉和葵花籽汁液混合而成,这种紫色妆粉功效还有些类似隔离液,至于其真实性同样有待考证。说起铅粉,大多人第一反应便是其毒性,如今的化妆品对于铅和汞的含量都是有严格规定的,而那时将铅粉作为主要成分的妆粉,如何能用于皮肤。的确如此,胡粉的大量使用重则不但伤害皮肤,同时由于毒素渗透入皮肤而产生黑斑,为遮挡这些黑斑,铅粉的使用量必然加大,因此进入恶性循环。对此古人也逐渐有一定意识,但为了使用这种相比之下功效皆为上乘的粉妆,清代制作者也曾尝试各种额外的制作工序以便去除铅粉中所含的有害物质,例如高温加热等等,但至于是否能真正达到目的也犹未可知。
另外不得不提的就是,唐代的武则天、清代的慈禧都使用的珍珠粉,珍珠粉大致可替代以上这些妆粉,且不但不伤身还有着养颜功效,这或许便是为何记载中这两位即便年岁渐长却依旧貌若少年,当然这样的记载必然也存在部分夸大之意,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珍珠粉的确有极为优异的美容功效,可谓是既治标又治本,制成妆粉敷于脸上,珍珠白的粉末,不但可以提亮肤色,同时又养护了皮肤,除了养颜,同时还有祛痘、美白、加快伤口愈合等功效。天下女孩谁不愿肤如凝脂,又为何不跟随效仿呢。这就是问题所在,珍珠粉,顾名思义就是珍珠磨粉制成,其价格更是不可小觑。珍珠粉多由海水与淡水珍珠制成,海水珍珠的成分比淡水里的更为天然,在当时的科技水平下,珍珠本就珍贵,而相较于淡水珍珠,海水珍珠的产量更低,平均三只贝产一颗珍珠,并且海水珍珠带核,制作工艺更为复杂,成本更高,于是乎珍珠粉难得,高品质的更是难上加难。
虽说是妆粉历经千年不断变化的审美,不可否认的是千年未变的爱美之心。不论是何成分,不论制作成本工艺,不论其功效,那一小盒洁白的粉末,承载了太多爱美的心。不论是何时代,不论是人工抑或是机器制作,这些粉末总是被盛进一只只经过精心设计的小盒子里,随着它们的发展,唯独变化的是那些盒上印着雕琢着的象征时代的花色、图样和标识,持盒的依旧是哪颗爱美的心。
感谢您的阅读,我是作者霖夕未渺,如果喜欢别忘了点个赞,欢迎关注头条号苏家酒窖,共同探索了解更多或壮观或细小而又悠长的传统文化点滴,如果您有其他有趣独特的见解与想了解的内容欢迎评论留言一同讨论!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961947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