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时,英国著名的诗人拜伦曾在他的经典名作《唐璜》(长诗)里这样写道:
我觉得心儿变得那么富于同情
我一定要去求助于武夷的红茶
真可惜酒却是那样的有害
……
拜伦这首诗里所提到的武夷的红茶,便是正山小种红茶。创制于中国明末的正山小种红茶,最早在欧洲被称之为武夷茶(BOHEA),它是“武夷”地名的谐音。
中国茶向外传播的时间线
当今世界广泛流传的种茶、制茶和饮茶习俗,都是由我国向外传播出去的。据推测,中国茶叶传播到国外,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而本篇文章带你看懂---武夷茶“影响”世界的时间线
漂洋过海到欧洲
1601年
据史料记载,1601年荷兰商船首次来到中国。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队首先把少量的武夷茶运回欧洲以后,就如久旱遇甘露一样,武夷茶的饮用很快在欧洲进一步在世界范围内风靡起来,并成为西方与中国贸易的主要物产。
1610年
由于茶价昂贵,在一个多世纪里一直是上流社会的奢侈品。有钱人在自己的房子里设茶室;上流社会的妇女更是以茶为乐,那种疯狂程度一定不亚于今天的女性对时装与香水的追逐。以至于不少道德家忧心忡忡:女人狂热迷恋茶会导致许多家庭的毁灭。1701年的英国,甚至有《迷恋茶叶的少妇》这一类喜剧上演。
1644年
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厦门设立贸易办事处开始与荷兰人在茶叶贸易上发生摩擦。通过二次英荷之战,获胜的英国取代了荷兰人而垄断茶叶贸易,从此英国人直接在厦门收购武夷茶,大量将“正山小种”红茶输入欧洲市场。
1662年
英皇查理二世娶葡萄牙公主凯瑟琳为妻。凯瑟琳公主带去了221磅正山小种和精美的中国陶瓷茶具作为嫁妆,掀起了皇宫贵族的饮茶风尚。凯瑟琳也因此被称为“饮茶皇后”。
1767年
嗜茶的英国人将喝茶的习惯带到了北美,1767年,人口不多的北美竟然消费茶叶近90万磅(合400多吨)。为拯救在走私茶叶冲击下亏损的东印度公司,英国政府通过了《救济东印度公司条例》,允许英国东印度垄断北美殖民地的茶叶运销,每磅茶叶缴税3便士,同时严厉禁止茶叶走私。这终于导致了北美人民的愤怒。北美人民以“波士顿倾茶事件”来表达对英国的决裂精神。
1773年
1773年12月,一群化装成印第安人的波士顿茶党成员,爬上停泊在波士顿港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商船,将342箱茶叶倒入大海。波士顿的斗争赢得北美各地的响应,他们纷纷成立抗茶会,以不喝茶来表达切断北美与英国文化、政治、经济联系的脐带。不管波士顿倾茶事件的真相是什么,这次事件对美国后来的革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84年
在1745年前沉没于瑞典港口900米海域的“哥德堡号”巨轮上,打捞出60多万件瓷器,370吨茶叶以及大批丝绸。在这批被打捞起来的茶叶中,除了有武夷红茶,还有贡熙茶、松萝茶等等。
下梅
饮茶的旋风大肆席卷,为中国也为英国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据史书记载,武夷山“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效慕,漫山遍野,逾种逾多”,星村、下梅村一时成为茶市中心,星村在全盛的时候“商贾云集,穷岸僻径,人迹络绎,哄然成市矣”。
茶树种子的外流
一个名叫罗伯特·福琼(Robert Fortune)的英国植物采集家将中国的茶树种子偷偷地带上开往东印度公司的轮船。
1851年
东印度公司雇了8名中国工人,把工人以及窃取的茶树种带到了加尔各答,最后到了喜马拉雅山南麓的阿萨姆,培育了10万株的茶树苗。
19世纪
随着殖民的扩张,锡兰(今斯里兰卡)于19世纪70年代、印度尼西亚于1827年以及非洲的肯尼亚于1924年开始种植茶树,红茶茶业也随之逐步发展壮大。
红茶产量的提升,让这种琥珀色的饮料由皇室的奢侈品逐渐演变成了“草根”饮料,畅销世界的印度阿萨姆红茶、大吉岭红茶及锡兰乌伐高地红茶等优质红茶品种,也随之应运而生。
“万里茶路”到俄国
如果说武夷茶在英伦的传播是通过海路,那么武夷茶传播到俄罗斯则是通过晋商的“万里茶叶之路”实现的。
1638年
1638年,一个名叫斯塔尔科的俄国大使在中俄边境的恰克图,从蒙古商人换得武夷茶328磅,献给沙皇。沙皇饮用后赞誉不绝,从此武夷茶便和俄罗斯结下了不解之缘。
1727年
中俄两国签订了《恰克图界约》,确定恰克图为两国商人的边贸互市地点,这一界约的签订对于中俄的武夷茶贸易无疑是一个催化剂。极富商业头脑的晋商们就抓住这一商机,以茶叶为开路先锋,大力开拓中俄贸易。
世界第一则茶广告
1657年以前,伦敦有家叫“托马斯·加威”的咖啡馆首次以每磅6~10英镑的高价公开出售茶叶,当时许多声名显赫的上流人士都集中在这家咖啡馆中畅饮咖啡、白兰地、可可和茶等饮料。
这个时期,英国人对茶叶以及冲泡方法还知之甚少,咖啡馆老板加威为了留住更多的老顾客到店里喝茶,打出了世界上第一则茶叶广告:
“茶叶的功效显著,因此东方文明的古国,均以高价销售。这种饮料在那里收到广泛的欣赏,凡是去这些国家履行的各国名人,以他们的实验和经验所得,劝导他们的国人饮茶。茶叶的主要功效在于质地温和,四季皆宜,饮品卫生、健康,有延年益寿之功效。”
这则最早的茶广告为后来中国红茶在英国全国上下的风行打了个头阵,而加威亦可谓是在英国推广中国红茶的 “先行者”。
武夷茶与英语词汇
在英国《茶叶字典》中,关于“武夷”条注释为:“武夷(BOHEA),中国福建省武夷(Wu-1)山所产的茶;通常用于最好的中国红茶(CHINA BLACK TEA),以后用于较次中国红茶,现在用于含梗的粗老爪哇茶(JAVA TEA)”。
吴觉农认为这一注释如果正确,那么就应该把国外资料中的“BO—HEA”一词,全部译为“红茶”。
他在编译《茶叶全书》时,曾把大部分的“BOHEA TEA”译为“红茶”,一部分则译为“武夷(茶)”。
17世纪
正山小种传到海外,因产之于武夷山,曾与武夷山的乌龙茶、青茶一起笼统地称为“BOHEA TEA”。
18世纪
武夷茶独步世界,“以武夷茶为华茶之总称矣”。“正山小种”逐渐汇入“武夷茶”(BOHEA TEA)这一洪流中。
19世纪
闽东工夫红茶出现,又改变了全省唯有武夷红茶的局面,武夷红茶的名称在外销中不再使用,桐木产的红茶则单独称“正山小种”。
武夷茶与福建方言
茶在英语中叫做TEA,在欧洲其他国家的叫法也都和这个音差不多。这个音形成的过程一致承认是从闽南话“茶”字的念法而生。
我国从唐代设立“市舶司”管理船舶载货进出口以来,直到明朝,福建省的泉、漳、厦三地是中国茶叶出口的旺盛市场。福建人管茶叫做“TEY”(近似“贴”音)。物名从主,飘洋过海来中国贸易的西洋商人,都要大批地买TEY。
但是,这个叫做TEY的物品,为什么用英文写出来的是TEA,读之为“梯”呢?
据正音学者说,这TEA字是十六、十七世纪时形成的。那时E和A两字母连写,作为“双元音”,读音就EY(类似汉语中后腔音“唉”。)所以当时的TEA读音就是TEY。
莎翁戏剧中有若干台词,凡以EA为字尾的,都押EY的韵,可资佐证。语言也是随时代的发展而改变的。到了后来,英格兰人把E—A两字母不当作“双元音”念,于是“梯”音便大行其道。现在只有爱尔兰人还保持着古式发音,字虽写作TEA,音仍读为“贴”。
1853年后福州港开始出口茶叶,正山小种即全部经福州港外销出口。因正山小种由松材熏焙过,福州地方口音对松明发Le的音,以松材熏焙过则发LeXun的音,称产于桐木的正山小种红茶为LeXun小种红茶。
闽东工夫红茶出现后,国外为区别福建红茶,开始以福州地方口音称武夷正山小种红茶为Lapsang Souchong,Lapsang即为LeXun的谐音。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称该名词出现于1878年。至今为止,正山小种出口一直都使用Lapsang Souchong或LAPSANG BLACK TEA名称。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931323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