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但是“窗户”周围总会有一些不请自来的装饰,比如黑眼圈、细纹、眼袋、皱纹......很多人都会遭遇黑眼圈的困扰,被人说成是“死气沉沉”、或“熊猫眼”。
黑眼圈究竟是如何产生的?难道一定是和“时间管理大师”空虚公子一样熬夜造成的吗?大晚上的来回答这个关于黑眼圈的问题,于情于理都有点残忍啊。可是又不得不写,这是一个困扰很多朋友的话题:如何去除消除黑眼圈?用什么成分可以消除黑眼圈?
(本文首发于头条号:@王二博士,最近不经他人允许,擅自盗取文章发布于其他平台的行为比较猖獗)
药学专业的@王二博士邀您一起探索“黑眼圈”之旅,赶紧上车,本次列车前方到站:
(1)黑眼圈的分类?
(2)如何判断属于哪种类型的黑眼圈?
(3)黑眼圈是怎么产生的?
(4)如何消除黑眼圈?
(5)有哪些成分可缓解黑眼圈?
黑眼圈的分类及形成原因
你以为黑眼圈就是眼圈有点黑吗?其实黑眼圈的真面目并没有那么简单。不是所有的黑眼圈都是因为熬夜导致的,也不是所有的黑眼圈都与黑色素有关。
只有搞清楚了黑眼圈的类型,才会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有黑眼圈。黑眼圈主要分为三种类型:色素型、血管型、阴影型。
(1)色素型
位于皮肤基底层的黑色素细胞,在紫外线的刺激下会激活酪氨酸酶产生黑色素,黑色素转移到表皮角质层后,沉积的黑色素让皮肤变黑。
往期的文章中,已经详细地分析过黑色素导致皮肤变黑的过程,可参考:药学博士:美白祛斑成分那么多,究竟哪个最厉害?最全干货总结
与脸上其他部位皮肤不同的是,眼睛周围的皮肤更薄嫩,即使黑色素还没完全转移到角质层,也可能影响肤色,于是可能就产生了黑眼圈。但这种黑一般不是真正的黑,看起来像褐色或咖啡色。
所以,
色素型黑眼圈产生原因之一:长时间接触紫外线,没做好防晒,不仅让皮肤变黑,还会加重黑眼圈,本身皮肤白的人更加明显。
色素型黑眼圈产生原因之二:炎症也会导致黑色素形成增多,导致炎症的原因可能是经常揉搓眼周围皮肤,或长时间用眼及熬夜,也会导致眼周围皮肤炎症。(这也是熬夜型黑眼圈产生的原因)
(2)血管型
皮肤下面分布很多毛细血管,静脉血本身含氧量低,如果毛细血管长时间充血或血流缓慢,血液中的氧被消耗掉后颜色就会变暗。由于眼睛周围皮肤较薄,看上去就容易产生黑眼圈。
这种类型的黑眼圈也不是真的黑,而是偏青色,就像手背上的静脉血管一样。
为什么会产生血管型黑眼圈?
原因一:长时间熬夜、长时间用眼,眼周围的毛细血管会充血、血流变慢、颜色变暗。所以有的人熬夜后第二天会变“熊猫眼”,但是有的人即使熬夜也不会出现黑眼圈,这与眼睛周围皮肤厚薄有关。
原因二:贫血也会导致血管型黑眼圈,主要是贫血后皮肤会显得苍白,血液中的氧含量也会下降(血液中铁元素不足携带的氧较少),于是血管颜色会偏暗,因此贫血也容易出现黑眼圈。
(3)阴影型
眼睛周围皮肤并没有改变颜色,只是因为泪沟和眼袋,造成了视觉上的黑眼圈,使眼睛周围看起来偏暗。
产生眼袋的原因:眼睛水肿、熬夜等。
(4)混合型
多数情况下,黑眼圈并不是由于单一原因造成的,可能是由不同类型的黑眼圈混合而成的。
总的来说,色素型黑眼圈会显褐色、血管型黑眼圈显青色、阴影型黑眼圈显暗黑色。韩国有一项针对100名有黑眼圈的女性(年龄范围19-56岁)的调查,结果发现:
血管型黑眼圈占35%;混合型(色素型+血管型)占54%;单纯的色素型只占5%,由于眼袋形成的黑眼圈占6%。
如何判断自己属于哪种黑眼圈?
直接上方法,操作简单(主要包括两个步骤),容易判断:
结果判断:
(1)若结果为AA,说明属于阴影型黑眼圈。
(2)若结果为BB,则属于色素型的黑眼圈,一般是褐色的。(特点是无论怎么看、怎么按摩黑眼圈都没有明显的变化)
(3)若结果为BA,属于血管型黑眼圈。(特点是抚平和舒展肌肤后,黑眼圈会变淡)
有了黑眼圈应该如何自救?
(1)做好防晒,太阳镜安排上,不要在眼周乱用产品、避免刺激,以防造成眼周炎症而导致色素沉着。
(2)停止熬夜,保持充足的睡眠总会对黑眼圈的缓解有作用。
(3)温和热敷:可使用热毛巾或蒸汽眼罩,进行热敷,以促进眼部皮肤血液循环。但温度不能太高,由于眼睛周围皮肤较薄,过热会使皮肤松弛、起皱。
(4)适当按摩:起床后、或眼睛疲劳时,适当按摩眼部肌肉,做做眼保健操,可促进周围皮肤血管的血液循环。
(5)补充营养:适当补充微量元素,也有助于黑眼圈的消褪或减少黑眼圈的产生。比如维生素K、铁元素、维生素A、维生素C等。
(6)量体裁衣:根据自身黑眼圈的类型,选择恰当的外用产品。
什么成分可去除黑眼圈?
一提到黑眼圈,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可能会是“眼霜”。然而,眼霜真的能去黑眼圈吗?可能事实却是扎心的:偶尔有效,经常不能。
不同的眼霜可能含有不同的成分,不同的成分不一定适合不同类型的黑眼圈,所以要分门别类,弄清原理,以免适得其反。
(1)色素型用什么?
这类黑眼圈,除了做好防晒外,可使用一些抑制黑色素产生、促进黑色素脱落的成分,比如维生素C、维生素A、维生素E、烟酰胺、传明酸、阿魏酸等等。但是,由于眼周皮肤较薄嫩,不如脸上其他部位抗造,最好选用眼霜一类的产品。
关于这一类抑制黑色素、美白的成分,具体分析可参考前期文章的总结版:药学博士:美白祛斑成分那么多,究竟哪个最厉害?最全干货总结
产品列举,仅供参考:
(2)血管型黑眼圈用什么?
01 维生素K
用于黑眼圈的眼霜中,通常含有维生素K这个成分。但是,它真的有效吗?作用机理是怎样的?
维生素K是维生素中的一种,又叫凝血维生素,包括K1、K2、K3、K4,其中维生素K1和K2是天然存在的,属于脂溶性维生素,K3和K4是人工合成的维生素,属于水溶性的。
维生素K是血液中凝血因子合成的必需物质,因此它是促进血液凝固的成分。血管型黑眼圈不是因为血液循环不畅造成的吗?用维生素K相当于适得其反?
这还得分情况,维生素K主要是针对毛细管破裂而引起的黑眼圈有效(皮肤中毛细血管破裂,可能会导致薄嫩皮肤呈现蓝色,看起来淤青),维生素K可以促进皮肤下毛细血管破裂的血液凝固,并治愈受损的毛细血管。
因此,维生素K只对血管型中皮肤下毛细血管破裂而引起的黑眼圈有效,对其他类型的黑眼圈并没有实际的效果。
02 咖啡因
咖啡因是一种黄嘌呤生物碱化合物,是一种中枢神经兴奋剂,在咖啡、茶等饮料中含有,为什么有的眼霜、眼部精华中会含有咖啡因呢?是不是产生了错觉?
咖啡因虽然是中枢神经兴奋剂,但是,咖啡因外用可以让眼睛周围皮肤下血管收缩,有助于减轻血管扩张、消除水肿,对缓解黑眼圈眼浮肿有一定的作用。主要针对血管型黑眼圈,并非对所有黑眼圈都有效。
03 肝素钠
肝素钠具有抗凝血的作用,能够干扰凝血过程的多个环节,外用(比如肝素钠乳膏)可改善眼周皮肤血液循环,从而可缓解因血液循环不畅而引起的黑眼圈。
与促凝血作用的维生素K具有拮抗作用,因此不能同时使用,需要对血管型黑眼圈加以区分。
眼部脂肪粒与眼霜有什么关系?
有人说,用了去黑眼圈的眼霜后,反而长出了眼部脂肪粒,是因为眼霜太营养?真的是眼霜的锅吗?
什么是脂肪粒?
脂肪粒是皮肤上一些小的白色颗粒的统称,多数情况是“栗丘疹”,少数情况是“汗管瘤”。
栗丘疹的形成原因:
遗传体质,皮肤清洁不到位,过度去角质或者其他原因带来了肉眼无法看见的细小伤口都容易在皮肤自我修复的过程中形成粟丘疹。
栗丘疹与眼霜的关系:
而肌肤出现问题时,我们通常会感到眼部干燥,进而使用了眼霜,让人更容易认为是眼霜直接导致的脂肪粒。
汗管瘤的形成原因:
遗传、内分泌所致,女性在妊娠、生理期这种情况可能出现或者加重。
注意事项:
(1)卸妆要彻底,保持眼部洁净。
(2)保持眼部肌肤正常的新陈代谢,使用眼霜时用量不要过多,不用多层叠加。
(3)涂抹眼霜时加以按摩、轻拍,而不是用力揉搓,若出现脂肪粒要减少眼霜用量、或适当停用。
(4)每个人体质不同,没有眼霜能针对性的消除脂肪粒,也没有办法保证任何眼霜对于任何人都不会促使脂肪粒,决定是否长脂肪粒的不是眼霜本身,而是你的肌肤状况。
[比心]欢迎关注药学专业的@王二博士,不定期分享护肤干货!
高举科学护肤的伟大旗帜,
坚持不盲目跟风的基本方针,
努力贯彻知成分、识机理的基本路线,
实现不踩坑、反套路、轻松护肤的伟大胜利。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777553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