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03年,肆虐全球的SARS病毒结束那年的10月,穿着休闲短裤和拖鞋的邵晨东,带着孩子在人民广场散步。手机铃声响起,上海花品行婚礼策划公司的一个电话,把他叫到公司接待了一位前来咨询的客人,而这场婚礼成为他成为婚礼主持的第一单业务。
他并没有想到,这场婚礼位很多新人提供了婚礼主持的一个崭新的风格样式。更不会有人想到的是,一个当代婚礼的新时代已经渐露端倪。
16年以后的今天,邵晨东的孩子已经成年,而他似乎依然年轻,从未疲倦于他所从事的这份职业,
在他的朋友圈透露出的是一种工作忙绿而又享受其中的状态:
一日多城的奔波,婚礼现场与新人灿烂的微笑,以及偶尔自拍时那种酷酷的表情,文字间依然流露出对于婚礼与诗意的追求。
“你并不是很呆板、很枯燥的一个人。你的工作方式足以让我想像你的生活方式。但我们却不能想象一个生活方式非常有趣的人,竟然在工作中对自己严格到近乎苛刻……”-------一位客人如此评价邵晨东的朋友圈。抛开这些繁忙与奔波,高参君直面这位已经从业16年的婚礼人,我们想了解的是他如何思考这个行业,也如何思考自己的呢?
·身为婚礼主持人:我从哪里来?
“曾经,上海的婚礼部分更多像是说唱艺术、滑稽戏的演出,逗乐是重要的内容。语言的思想力和逻辑感都不是基本要求,只要全场嗨翻就好。”
在邵晨东看来,婚礼主持的发展阶段,是无法与婚庆公司的发展分割开来谈的。中国婚礼自古讲求热闹喜庆,而大众乃至婚礼行业也存在这一个普遍的认知:婚礼应该是让人开心的。所以如何让来宾笑,是大家一贯追求的目标。随即出现了一个逻辑怪圈:“想尽办法让婚礼充满笑声,让来宾笑”。是否“搞笑、热闹”也成为评判一个司仪好坏的重要标准。这是当时市场环境的实际需要,无关对错。
2003年,第一家日系婚礼一站式会馆罗曼园在上海落地后,伴随着爱缔、薇莳、薇婷故事等具有日系背景的婚礼服务机构接踵而至,具有庄重且人文的“人前仪式“(当时的一种婚礼术语)不断地被行业所普及。同期大量欧美、港澳的影视剧开始被引进,剧中的婚礼形式吸引了观众的注意,逐渐在现实的婚礼中呈现。
此时的邵晨东与一批志同道合的同行,“叛逆式地继承”了前人的婚礼主持风格,“海派婚礼”也渐显雏形。自此,中国当代婚礼的形式从单纯的喜庆感,渐渐走向更高的审美意境,不仅婚礼的格调、品位在不断提升,也开始更注重体验感和内心世界的表达,人们也开始在婚礼上追求人文情怀和价值观的体现。
当时,判断婚礼的好不好,可以说只有一个标准“用的是真花还是假花”?
邵晨东回顾,当篱笆论坛、现代婚博会、《大众皆喜》、中国婚博会等专业性媒介进入婚礼行业,婚礼主持的发展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婚礼主持的地位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但是,也伴随着出现了一个新的课题——婚礼布置艺术和各种现代化科技化手段的不断提升,给婚礼主持人带来的影响。
当然学习是至关重要的,从事这个行业依然需要了解并掌握不断出现的先进技术和审美潮流。同时也要分析这些变化的过程中,哪些是昙花一现的东西,哪些是具有生命力的东西。更要了解在这些变化中,所蕴含的规律和逻辑。
比方说,以往在验收婚礼布置的时候,新人往往会先看花的真假,然后数花的用量,当时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在婚礼上的那些“精神化”的东西,他们只是用一种非常“物化”的方式来评判婚礼的质量。也就是说当时的人们对于婚礼布置的价值还仅仅停留在数量上,并没有理解“花艺、场布的价值在于艺术性而不是数量的堆砌”。尽管广告行业的一些简易材料,比如KT板、喷绘材料也逐渐地运用到婚礼现场布置当中。但是婚礼场景简易化、同质化,依然成为婚庆公司发展业务的瓶颈。于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了各家婚庆公司的面前:“如何才能接到单子”
有些婚礼主持人专门与婚庆公司合作成立了“谈单团”专门来帮助婚庆机构来洽谈婚礼,同时很多客人也会把能否选定某位主持人作为预定某家婚庆公司服务的先决条件。婚礼主持人对于婚礼场景的描述以及婚礼流程的策划成为了用来衡量婚礼质量的标准之一。在这样的情况下,婚礼主持俨然成为“婚礼四大金刚”之首,于是各种各样稀奇古怪、只为博人眼球的婚礼流程开始出现,婚礼的主持风格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剧情化”、“表演化”。婚礼越来越像一场舞台剧,各种天使、王子公主、神、甚至于魔怪的故事形象在婚礼上出现,人们乐此不疲地在婚礼上扮演各种并不是自己的角色,而婚礼主持人也乐得顺应这个潮流。现在回过头去看,主持人走向一种“稚嫩期”,也造成了一种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下,由于婚礼行业理论和审美的缺失,导致的畸形发展的黄金期”。
有时候一个婚礼流程的设定,甚至成为了一场婚礼好坏的关键。
邵晨东提到了2011年以来“移动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变化。美轮美奂的现场、影像的线上传播等新兴的传播手段,为以场景设计见长的婚礼机构,带来了崭新的机会。
而司仪的业务特质却难以被影像全然地展现,于是这个市场的趋势,逐渐发展成为新人首先是通过案例的场景图片来确定服务的机构,然后请所确定的婚礼机构推荐婚礼主持在内的“四大金刚”。这时候,主持人又俨然成为了“四大金刚”的最后端了。这种地位下降的同时,却也触发了当代婚礼主持人对婚礼本身意义的重新定义和思考,这种思考又开始了一场对于当代婚礼观念的革命。
2017年以来,邵晨东看到的是一些新的变化。在海量的婚礼案例的场景图片中,尽管美轮美奂,但是新一轮的“同质化”又让新人的选购开始为难起来,而婚礼流程的“同质化”更为新人所排斥。
人们又开始注重流程在婚礼过程中的意义和重要性。人们逐渐意识到,即使愿意为好的布置花钱,但是流程的设计似乎更关乎婚礼的“灵魂”。
在这样的情况下,口若悬河、夸夸其谈已不是市场对主持人的要求!而冷静的洞察、思考和分析如何表达客人的文化述求、思想内涵、社会阶层等要素,变得更为重要,这也给当下的主持人提出了更高也更深刻的要求。
作为婚礼主持人:三个阶段与一种洞察
婚礼主持人的技能是由市场来印证的,其结果也就直接反映在业务上。而在进阶的道路上,主持人的不同状态对应着的,是这个主持人所处的阶段。
在邵晨东看来,婚礼主持人可以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
仅关注自身的发挥和表现。
这一类的主持人在走下舞台后,经常询问的问题是:“我刚才那句话讲得怎么样?我的声音怎么样?我在舞台上的站姿怎样……”声台形表是处于这个阶段主持人非常关注的点。
第二阶段:
关注整个婚礼的效果。
这一类主持人在走下舞台后,他需要的答案是:婚礼的呈现出来的效果好不好?灯光起到的作用怎样……”这个阶段,他们关注的东西转变了,他们从一个点关心一个面。处于这个阶段的主持人目前在行业中占比最大,属于橄榄的中间段。如果说处于第一阶段的主持人是内观自己的话,这个阶段的人变成了向外看。这一阶段也是反映主持人对婚礼整体技术品质和协调性提出了要求。
第三阶段:
关怀人的感受与体验
这位主持人在走下舞台后,他想的问题是:“客户感觉怎么样?”
这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但同时又很具体,它开始接近这个行业服务内容的本质:
保证新人以及来宾在整个婚礼的过程中愉悦的体验度,和文化情感述求和表达的精准度,成为了现代婚礼行业,也是当下主持人所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也成为了这个行业服务精神的终极体现。
新人和以及婚礼机构之间,一个共同的话题——如何办好一场婚礼
在邵晨东看来,新人和家长、新人之间、新人与服务机构之间、服务机构之间,其实都会由于立场和专业的不同,进而对婚礼有不同的想法。那么,如何找出分歧点并找到方法从而解决问题,不仅考验着洞察能力,更考验着平衡能力。
而在婚礼行业这样一个讲究“人情”的行业,对于人和情的理解力才是通往一个婚礼从业者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因为只有共情,才能够感知到对方的诉求,没有“对”或者“错”,只有理解得“深”或者“更深”。
邵氏风格曾被称之为“执行为王”,的确,执行的精准和流畅度是他比较注重的业务重心,但同时邵晨东却并不认为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更不认为这是一种对婚礼理性和全面的理解。他甚至认为那些所谓“语言为王”、“场布为王”、“灯光为王”诸如此类的提法都是片面、甚至是对婚礼技术观念理解上的歪曲。过度偏重于某个环节或者技术都是一种有失偏颇的,甚至于是偏激的“局部经营”,婚礼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各项工作的勾连和协调性、流程详略之间的得当性、写实和写意的布局感、艺术和人性的平衡度,从而最终达成高质量的体验感,以全局的和谐性为导向,以达到愿望、过程与结果全然一致的最终效果。
“我想做的事情,就是如何让自己和他人都有得当的体验和得体的表达,继而发现一场婚礼、整个人生,也莫不如此。”
婚礼主持人的行业观:同行认可很重要
只被业界认可,市场未必会认可你。但是如果不获得业界的认可,市场是必然不会认可的。
邵晨东认为获得行业同行认可的重要性,并不比市场认可要低。
他说:“需要获得专业领域的认可,市场容不下孤家寡人般的清高,不能远离专业圈。” 要想在竞争中不被市场淘汰,拥有市场固然是首要条件,但在专业领域里的“认可度”是不能忽视的,否则很有可能在还没有进入赛道就被淘汰出局。
价格是个很敏感也很直接的话题,他觉得只要货真价实、物有所值,就不怕 “贵”,在市场环境中,价值往往体现在价格上。有趣的是但凡在你的业务水平上能挑出瑕疵的,竞争对手就不会拿“贵”来说事,而是会直指瑕疵。但价格也并非完全取决于业务能力,它是自身能力、市场环境、客层对象、业界形象、所处的圈层等诸多因素综合考量后得出的科学数字,而非简单地依据业务技能,更不是拍脑袋的自我感觉。
因为价格而选择,不是拜金的现实,而是体现市场的公平
同时,价格对一个主持人的市场地位又产生能动和促进作用。这个行业依然用业绩说话,即使我们无法完全认同“价格和单量决定你的市场地位”。但是往往这些数字和对于消费者来说,是最直观的,也是最容易衡量评测的方式。即使这种方式过于残酷和现实,但任何一种产品和市场,往往都是“越残酷越公平,过于适宜生存的地方往往泥沙俱下、鱼龙混杂”。
当然合作是相互的,俗话说“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他也会注重合作的机构和团队,观察彼此运行的质量,考量双方的市场定位和能力的相适度,从而进行更良性的互动,共同拓展市场。同时也不排斥可能有短板的同行,利用彼此的互补性,相互促进。用婚庆行业的一句话来讲,就是彼此都“推得出去,也收得来钱”,话粗理不粗。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这个自媒体时代,各个领域之间应该是互为平台,彼此都影响到合作伙伴的定位和价值,从而带来业务从量到质的变化。
在市场环境中,同行之间互相竞争和互为提升一样都是道德的,都是彼此共生、相互促进的良性的关系。
近年来,因为市场的开拓、与行业沟通的紧密,加上交通更为便利,邵晨东团队的业务不再局限于上海,不仅扩大到江浙、三亚乃至东南亚地区,也有国内北方地区的客人选择他的服务。目前他在上海以外的业务量已经超过全年总业务量的50%。
写在最后——人生是一种修行、历练,成不成器还在自己
“我必须主动理解我的孩子,而不是摆一张老爸脸,因为我最终要面对的是他们这个年龄的人,他们才是我未来的客户。”
生活中的邵晨东与18岁的儿子处得像兄弟一般,一起看漫威电影,与他谈论抖音上的热点,交流中也并不排斥爱情和异性这一类的话题。他说:保持忙碌,保持生活,保持伦常的喜怒哀乐、保持世俗的沉浸……一个“入世”的状态,才可能有一个“出世”的视角,这个行业尤为如此。
他做了一个比方:社会像飞速运转的砂轮,对大家都是公平的,它磨你也磨我,磨每一个人,没有人可以逃脱这种磨砺。区别在于每一个人对自身打磨方式的差异。有些人把自己看成一块鹅卵石,打磨得愈见圆滑;而有些人把自己看成一把剑,打磨得愈见锋芒。这种“打磨”的方式的差异,便是一个人价值取向和世界观的差异。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763751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