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排行榜
  1. 首页 >
  2. 美妆资讯 >
  3. 美妆 >
  1. 欧莱雅旗下的全能高端药妆—修丽可,除了贵真没有缺点

美妆资讯
欧莱雅旗下的全能高端药妆—修丽可,除了贵真没有缺点

好久没有说护肤品牌了,今天来扒一个美国的药妆,修丽可。

修丽可其实我之前写过一次,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对这个品牌总是有一种迷一般的执着。

修丽可是全球闻名的杜克大学皮肤学荣誉教授谢尔顿·皮纳尔教授创立的,皮纳尔教授多年一直致力于皮肤癌和抗氧化的研究,他的很多发现都被载入了最权威的皮肤科杂志,他一生获得了多个成就,他发现15%的左旋C➕1%VE特别融入阿魏酸的组合,可以使得VC、VE的抗氧化性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达到最高效的抗氧化效果, 在1997年,皮纳尔教授把这一成果用于商业方面创立了修丽可品牌。

修丽可产品的设计采用高浓度的纯正医药级有效成分与最优化的配方中的天然植物提取精华相结合的原则,预防环境对皮肤的伤害,保护皮肤的健康以及修护已经造成的皮肤损伤。多年来修丽可一直坚持以科学的研究成果来研发创新护肤产品,包括美国在内的超过35个国家的皮肤科、整形外科、医学美容SPA和护肤专家都采用修丽可的护肤方案及其产品。

2006年,欧莱雅收购了修丽可,并建立了一个由多个学科的著名学者组成的研究网络,深入理解皮肤老化、光老化和其他皮肤问题产生的原理和过程,其产品都由顶尖的皮肤科医生和科学家联合开发。

2010年4月,修丽可进入中国。

左旋C当然是修丽可的一大王牌,几乎人人皆知,但是他家其他产品却都是很不错的,一般药妆品牌都是兼顾一个方向,很难做到同时兼顾其他方面,修丽可却是个意外,几乎每一个系列都很不错。

以下是修丽可的产品,我估计一天写不完。

左旋C:

1、修丽可臻白修护日间精华液

¥1490/30ml

成分只有八种:水、双丙甘醇、酒精、丁二醇、VC、柠檬酸三乙酯、根皮素、阿魏酸

10%的VC➕2%根皮素➕0.5%阿魏酸,也是一款刺激的精华,VC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用于预防和治疗皮肤光老化和晒伤,人体自身不能合成,必须从外界摄取,白天晚上都可以使用没有光毒性, VC可以通过与铜离子在络氨酸酶活动部位的相互作用来减少多巴醌等多步黑色素合成过程来干扰黑色素的生成,同时也可以把已经生成的黑色素还原为无色,还是最强的抗氧化剂之一。

VC虽然抗氧化性很强,但是也极易被氧化,很不稳定,而且因为它本身是亲水的,也不容易被皮肤吸收,所以加入了阿魏酸,阿魏酸本身也有美白和抗氧化的效果,它也可以稳定VC和促进VC的渗透率。

根皮素本身也是一个强大的成分,是一种天然的美白剂,能抑制皮脂的过度分泌,用于治疗分泌旺盛引起的粉刺痤疮,也能抑制黑素细胞的活性,根皮素的保湿能力还非常强,能吸收自身重量4~5倍的水分,也能促进其他成分的吸收,甚至还能抗氧化,亦可延缓糖化反应。

这款精华白天使用,能增强皮肤对抗光老化的能力,也能提高防晒产品的防晒力,晚上使用可以美白提亮减轻色素沉着,也有抗炎,对痘痘有一定的改善。

适合油皮、混油、痘痘肌。

2、修丽可CE复合修护精华液

¥1490/30ml

一款都快要被我推烂的精华,主要成分:15%VC➕1%VE➕0.5%阿魏酸,还有透明质酸钠

水的质地,但是上脸粘稠,使用感差,奇怪的是我居然很喜欢这种使用感,这三种成分本身都有很强的抗氧性,阿魏酸甚至可以让VC和VE的抗氧化效果加倍,欧莱雅宣称这款精华具有八倍光保护效果。

紫外线对皮肤损害已经说过很多次了,还能产生大量的自由基,在无法做到百分百完全防晒的情况下,这些精华确实是很好的抗氧化,光保护精华了。

但是这款精华的刺激性也大,这是高浓度VC无法克服的缺点,还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太特么贵了。

抗氧化本身是需要长期使用,长期投资的一件事,就这点看来CE复合精华并没有性价比,即使在国外代购能便宜四五百块钱,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当然如果是土豪的,修丽可真的可以作为首选。

差点忘了,适合干性耐受皮肤,其实混油也可以,只是我觉得这种粘腻的肤感油皮怕是很不喜欢。

同上,需要提亮的晚上用,需要提高光防护的白天用,白天用要记得做好防晒。

3、修丽可维生素C温和修护精华液

¥820/30ml

成分上和CE复合相比就是少了VE,VC的浓度也降到10%,肤感嘛,也还是那样,同样具有抗氧化,提亮肤色的功效,刺激性比CE小一些,毕竟浓度低了。

各种成分分析就不说了,上面都有,这款是修丽可左旋C系列的入门产品了,虽说比CE温和但是毕竟也不是真的就温和。

不过感兴趣的都可以试试,毕竟敏感这种事情是很玄的,比如说我。

未完待续!

其他系列我们改天再扒!

点我关注更多护肤产品和护肤知识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722864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