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进口品成为许多化妆品店主极力追求的一个风口,品观网就曾在行业内推出了一份《进口化妆品渠道现状与趋势调查》报告,根据对660名渠道商的采访发现,全国超过9成受访者表示对进口品有兴趣,并打算即刻引进。
然而,进口品真的就那么好做吗?
进口品的水到底有多深?做进口品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又有哪些进口品是化妆品店需要谨慎接手的?
为此,品观君经过多方走访,为亲们选出8类需要慎做的进口品。
1.货源混乱的进口品慎做
没有“窜货”就没有伤害,无论是本土品牌还是进口品牌,其对货源的管控能力都是必须要考量的一条标准。
试想,当你从正规渠道商手里5折拿到货的时候,隔壁的门店却直接从水货商手里3折拿到货,然后和你拼价格,谁还能保证你门店的利润空间?
事实上,韩国规模达到千亿韩元(约6亿元)的化妆品代理商中,正规代理商有20家,水货商达到了12家,可见韩国水货商的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同时,日本、欧美也有相当规模的水货商。这些水货商通过走私等方式逃避关税,直接把货供给门店,造成了市场的恶性竞争。
除了水货商之外,还有代购、批发市场等多种非正规渠道窜货,而这些货源也会通过各种销售渠道给门店供货,或者直接和门店抢生意。渠道一乱,品牌的价格也会混乱不堪,受伤的自然是门店了。
“淘宝和代购的出现,使产品价格透明了,进店顾客开始还价。你不让利,他们就去网上买。”某知名进口品店店主告诉品观君。
据了解,为了吸客,这家店里进价80元一盒的春雨面膜,日常销售只卖90元,活动期间更是只按进价卖,甚至亏本卖。
店主坦言,现在进口品的拿货价普遍在6折左右,零售店想存活下来,至少需要保证35%以上的毛利空间,而线上进口品普遍以零售价的8折左右销售。为了不让消费者流失到线上去,门店只好不断让利,不少单品卖一件亏一件。
2.假货横行的进口品慎做
除了货源混乱之外,许多热门的进口化妆品也存在假货横行的情况。
进口品的假货主要集中在一些热门品牌上,品观君在批发市场走访中发现,几乎每家批发商都在批发某知名品牌的药丸面膜,部分批发商甚至直言不讳这些是高仿产品,但消费者认不出来。
事实上,一些中国的门店主和批发商会直接找到韩国的OEM企业,为其生产高仿的热门韩国化妆品拿到中国售卖。
由于中国消费者对韩国高仿产品的辨识能力很弱,加之这些韩国代工企业做出来的“山寨货”本身质量也不差,且进货价更低,很多中国店主也十分青睐这种“山寨品”。
此外,还有一些本土OEM企业也会收到 “山寨品”的订单。由于技术的进步,许多本土OEM企业也可以将“山寨货”做得“惟妙惟肖”,有些无良的流通商会把真货和假货混在一起卖到门店。
假货的危害品观君就不用多说了,扰乱价格体系的同时还会给消费者带来使用的风险,甚至给整个品牌的声誉造成伤害;如果消费者辨识出门店卖的是山寨货,消费者对门店信任感也会荡然无存。
因此,如果一款进口品的假货太多、太混乱,店主在进货的时候还是要多长个心眼,进货时一定要对假货有所甄别,毕竟门店是做长线生意的,没有回头客,这生意自然没法做下去。
3.没有通过正规注册的进口品慎做
刚说的是水货和假货,现在品观君来说说真货的坑。
并非所有的“流入”中国市场的进口品都是质量过关的产品。注意,品观君这里说的是“流入”而不是进入。
进入中国市场,意味着这些进口品通过了正式的审批,在质量和风险方面都通过了检验检疫机构的肯定,同时产品的流向还会被监控,其质量还是值得信赖的。
然而,有许多的热门产品在正式进入中国之前就已经在中国市场火起来,难免有些门店会通过非正规的渠道引入一些国外比较火的产品。
事实上,中国对化妆品的监管力度还是十分严格的,而国外很多地区的化妆品只需要一个简单的备案手续就能够上市销售,只要后期不出现质量问题,产品就能继续销售。
这里品观君就不得不再次提起“杜鹃醇”事件,正是因为国内食药监局的严格管控,在国内销售的佳丽宝美白产品中不含有“杜鹃醇”这款过于强大的美白成分,而杜鹃醇导致的“白斑”事件也并未波及到中国市场。
因此,如果自身对产品质量没有一定的了解或者没有自行鉴定的能力,建议门店绕开这层风险。
另一方面,如果国内的门店中销售未经正规注册备案过的产品,一旦被相关机构查处,也会受到严厉的惩罚,此前就连屈臣氏这样的大店都因为销售未备案的产品而被相关部门通报。
4.在中国没有运营团队的进口品慎做
自己花大力气在门店里做好一个进口品牌,可是渠道商或者品牌方把这个品牌“玩死”了,自己的前期投入全部打了水漂。
相对于本土品牌和比较有实力的外资品牌来说,相当一部分进口品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运营还处于比较原始的“销货”阶段,对货源和品质没有太多的管理。例如许多中小进口品品牌在中国市场只有一个1-2人的办事处,只负责货物接收和产品注册,但并不负责品牌的运营,这样的进口品在中国市场还处于“试水期”,很难做得长久。
只有具有一定实力的品牌方或者代理商在中国市场里才有一定运作能力,也会在品牌上做出较大投入,如果店主们不想自己店里的品牌做着做着就“不见”了,还是要选择在中国市场具有可靠运营团队的进口品牌。
5.没有研发能力的进口品牌慎做
在知名进口品代理商杭州春源的进口品选择标准中,“品牌方是否具有研发实力” 是一条必须参考的条件。同时,很多知名的进口品代理公司也常常向品观君表示想找到一些“有年份”、“有研发”的进口品牌。
一个品牌是否具备自主研发的能力,可以决定产品的质量、品牌未来的发展方向、品牌的持久运营的能力以及品牌的创新能力。
如果一个品牌没有自主研发的能力,很有可能它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不出新品,甚至品牌方本身就是为了“赚快钱”而打造这样一个“短命”品牌,并不值得门店长线投入。
另一方面,无论做什么样的进口品品牌,最终还是要落到产品的本质上,消费者也是通过产品的性能来选择品牌。相对而言,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品牌在品质方面会更有优势。
6.有争议风险的进口品慎做
最近一段时间,“抵制韩货”可能是品观君听到的比较多的一句口号。
事实上,这并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已。许多门店里的韩国进口品都出现了销售下滑的情况。而这种销售下滑,主要来源于消费者的抵制以及货源的不稳定。
四川金甲虫董事长刘船高透露,四川的消费者反应极为强烈,由于金甲虫店内大部分品牌在科诗美丝定制生产,尽管是本土品牌,因为“韩国生产”的字眼而受到消费者的强烈抵制,从2月下旬开始出现影响,至今金甲虫全店销量下滑了20%-30%。
而湖南地区最大化妆品连锁八田日运营总监付秀丽就表示,店内合作的韩国品牌吕、润膏、菲诗小铺等已经出现断货情况,对销售造成一定影响。
存在政治争议的进口品势必会被门店带来一定的风险,如果门店本身不具备这种风险的抵抗能力,还是需要多多谨慎。
当然,品观君并不提倡盲目抵制销售某国的产品,难道那些当年挂横幅抵制日货的门店直到现在都没有卖日货?这里品观君的建议只针对抗风险能力较差的店铺,而在广东等南方市场,抵制韩货的影响就没那么大,就无所谓了。
7.定位不明的进口品慎做
这里品观君说的并非品牌本身的定位,而是门店对这个品牌的定位。
一个进口品在你的门店里到底是用来引流、还是用来创利或者是对品类的补充,决定了这个品牌在你门店中运营的方式。
许多做进口品的门店本身没有弄明白进口品在门店中到底是怎样的定位,而去盲目地扩大进口品的陈列、增加进口品的占比,却并没有带来理想的经济效益,甚至给门店带来了负增长。
反过来,对进口品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定位,让你对进口品牌折扣、功效、品类等方面的选择更为精准。例如,一部分韩系进口品牌折扣和本土品牌相近,但能够吸引大量客流,且零售价格相对便宜,适合成为门店的吸客品类;而一部分日系进口品牌折扣相对较高,但因其品质较好,有许多回头客,适合为门店提升形象以及服务高端消费人群和回头客。
如果店主本身对这些进口品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位,而只是盲目地引热门品牌,并非明智之举。
8.在本土市场不温不火的进口品慎做
“素颜霜”只在中国市场火,在韩国却一直闷声不响,这是一个许多人都知道的事实。
这种“墙内开花墙外香”并不仅仅局限在品类上,许多进口品牌在其本土市场不温不火,但在中国市场却做得风生水起,反而是一些在其发源地十分火爆的品牌在中国市场默默无闻。据知情认识透露,许多在韩国屈臣氏、欧利芙洋里做得好的品牌在韩国本土十分盛行,但在中国却看不到这些品牌。
事实上,中国也有一些山寨品牌只做外贸出口,却不在中国本地市场销售,其产品质量本身就比较可疑,而品牌方本身也就只想把这样的品牌当做短线品牌来运作。化妆品店中如果有在韩国籍籍无名、在中国佯装大牌的品牌品牌存在,店主们还是要多长一个心眼。
好了,关于进口品,品观君就说这么多了,亲们在运作进口品的时候还碰到过哪些需要避开的“坑”,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一下经验。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671663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