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排行榜
  1. 首页 >
  2. 美妆资讯 >
  3. 美妆 >
  1. 合成生物走热 ! 盘点先“吃螃蟹”的国货成绩,挖掘未来入局机会

美妆资讯
合成生物走热 ! 盘点先“吃螃蟹”的国货成绩,挖掘未来入局机会

如果是“同质化”是化妆品的弊病,那“合成生物”技术,或许就是避免产品同质化的开端。

合成生物是什么?这是一个想象空间巨大的学科,是计算机、工程学与生物学的交叉领域,我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都可能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来生产获得。以化妆品领域为例,无论是海外的欧莱雅、资生堂,还是国内的华熙生物,都在追赶风口。

尽管资本市场里,真正属于这个行业的上市公司也就区区两三家,但该领域初创企业的融资额却已经超过了千亿元人民币,资本抢项目的场景不断上演。

当资本疯狂加注之时,从化妆品领域来看,合成生物是新风口,还是新陷阱?

01.

合成生物学

国货原料破局之道?

目前合成生物最大的突破,就是操控细胞按照人的需求让来生产物质,通过在基因层面进行设计和筛选,来控制细胞代谢和生产过程。

我们都知道在化妆品行业里面,有些原料是石油来源、化石来源、以及动植物提取获得,合成生物要比传统提取方式、化学合成更节省能源,也更安全可持续。

另一方面,合成生物学提供的是现有化学合成或者合成手段无法提供的物质,可以产生新的物质、新的产品或者新的结构,这对于深陷同质化困局的国货而言,无疑是个破局之道。

通过合成生物技术获得的产品有几大特点:成分明确、功效精准;纯度更高,活性更强;可定制、有无限可能;纯素纯绿、可持续等。也怪不得在国家的《“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中,也多次提到了合成生物学技术。

华熙生物的快速崛起,书写了一个不可被忽视的化妆品原料技术传奇,除了大众耳熟能详的玻尿酸以外,也早早成立了专门的合成生物实验室,于是就有发酵提取物依克多因和麦角硫因两大拿手好戏,短时间内反超日系集团的发酵技术。

而更大的变局还在不断赶来的路上,其他国货也没闲着,纷纷开始抢滩“合成生物”市场,例如主打麦角硫因的诗肤理,严守依克多因的肤见和量克等等,届时,国货原料端或许也将面临一次新的洗牌。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在“合成生物”赛道上吃螃蟹的大厂和品牌方们,它们命运如何呢?

总结

①通过合成生物技术获得的产品有几大特点:成分明确、功效精准;纯度更高,活性更强;可定制、有无限可能;纯素纯绿、可持续等

②合成生物学提供的是现有化学合成或者合成手段无法提供的物质,可破解国货原料同质化。

02.

人源化胶原蛋白

合成生物初尝试

胶原蛋白的源种问题一直是科学家研究的问题,市面上大多数胶原蛋白来源于植物、动物,这些胶原蛋白解决不了吸收的问题,甚至有可能带来安全隐患,比如动物源胶原蛋白有可能引起皮肤过敏甚至病毒风险。

人源化胶原蛋白,是利用基因重组等生物技术,生产出与我们身体内自己合成的胶原蛋白一样序列的产品。这种产品不仅在来源上可以控制,而且产出的胶原蛋白产品也不会引发排异反应这种情况,被应用于止血海绵和人工骨等生物医学材料,下次做护肤原料就跟玩儿一样,把功效整得明明白白。

2022年11月4日正式上市的巨子生物,是重组胶原蛋白领域的领军者,以基因工程、生物材料工程为主导,克服了动物源胶原蛋白的病毒风险和排异隐患,让胶原蛋白具备更高的安全性、可加工性、质量稳定性。

旗下可复美、可丽金、可愈等品牌均涉及相关品类开发,同时公司在该领域拥有的体内可降解止血海绵、疤痕修复凝胶等具备可替代外国同类产品的能力。不仅可替代国外同类产品,还实现了同类产品的升级换代。

但作为医美下游企业,巨子生物始终面临政策监管的问题。在当今的法规局势以及不断变换的风口之下,巨子生物未来的竞争环境会越来越严峻,需要提升安全边际,探寻企业第二增长点。

而锦波生物在资质方面具有先发优势。通过对III型胶原蛋白3万多个候选区域进行筛选,对其中最有利于皮肤护理的功能区进行了100%人源化重组表达,研发出了全球唯一与人体自身胶原蛋白原始序列100%相同的人源化III型胶原蛋白,获得了国家认定的发明专利,为胶原蛋白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坚实的原材料基础。

在功能化妆品领域,锦波生物的重组人源Ⅲ型胶原蛋白原料,将具备深度补水、抗衰老、除皱、美白祛斑、生发育发等特性的成分用于健康护理及美容美肤,形成了原液、面膜、膏霜等产品。

但锦波生物也面临着同样激烈的竞争环境,现阶段全球范围内,对天然原料、安全性和生物活性更高的胶原蛋白持续探索和研究方兴未艾,相比于玻尿酸领域的华熙生物而言,胶原蛋白领域尚未出现明星企业。

正因此,锦波生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享受了充分的行业红利,但从2021年起胶原蛋白赛道竞争迅速升温,首发优势的红利会随着竞争加剧而逐渐消退。

另外,胶原蛋白产品的市场监管仍在完善阶段,不法分子生产水货、假冒伪劣产品的现象也较为严重,不同企业的同类产品的质量差距较大,这也直接导致了胶原蛋白消费市场的混乱。

未来,还需要通过不断深化产业界、学术界、政府管理部门及行业组织的合作,在胶原蛋白的生产工艺、提取精制、活性研究、成分检测、新产品开发以及行业标准制定等方面深入研究。

重点要从优化生产工艺的角度出发,提高分离纯化环节的效率,建立具有经济技术可行性的规模化生产工艺,从而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带动国内高品质胶原蛋白行业的发展。

总结

①巨子生物和锦波生物先吃螃蟹,利用基因重组科技合成的人源化胶原蛋白,相比于动物源胶原,更具高生物相容+高再生修复特性。

②巨子生物作为医美下游企业,始终面临政策监管的问题。未来的竞争环境会越来越严峻,需要提升安全边际,探寻企业第二增长点。

③锦波生物在资质方面具有先发优势,但从2021年起胶原蛋白赛道竞争迅速升温,首发优势的红利会随着竞争加剧而逐渐消退。

④胶原蛋白产品的市场监管仍在完善阶段,假冒伪劣产品多,消费市场较为混乱,胶原蛋白规范化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

⑤未来的重点,需要从优化生产工艺的角度出发,提高分离纯化环节的效率,建立具有经济技术可行性的规模化生产工艺。

03.

芋螺毒素肽

可涂抹的“肉毒素”

芋螺毒素肽是通过实验室模拟芋螺分泌的毒素,经过排序后人工合成的仿生肽,是发现最小的核酸编码的动物神经毒素肽,也是二硫键密度最高的小肽。其能特异性阻断肌肉中神经元的电流传导,抑制肌肉收缩,进而淡化皱纹,使肌肤“回春”。

芋螺毒素虽然种类超级多,但它的分子量都没那么大,可能就在10-30个氨基酸左右,不管是提炼,还是合成相对来说要简单一些。

国内用芋螺毒素的,基本上也是一些新锐品牌,比如春日来信的新版眼霜和溪木源的芋螺肽精华,头部品牌还没开始用,或许还在观望中。

春日来信抗皱眼霜的芋螺毒素肽并不是其主打成分,添加量并不高,其中添加量最多的是玻色因,另外的核心成分是HPR和水飞蓟提取物,添均达到了最低起效量以上。可以看出春日来信并没将芋螺毒素肽当做主打成分去宣传,所以关于“芋螺毒素”的市场教育教薄弱。

这方面溪木源做得比较到位,溪木源芋螺毒素抗皱精华里的“芋螺毒素肽”,在成分表里叫「精氨酸/赖氨酸多肽」,来自瑞士生物技术公司Activen,它起效浓度是3%,溪木源的添加量是7.69%。

这款精华还添加了另外两个国产除皱肽「乙酰基六肽-8」和「三肽-1」,负责抑制乙酰胆碱的释放,和抑制乙酰胆碱跟受体的结合,在即刻抗皱方面,溪木源确实做到了认真且专业的。

通过美业颜究院数据大脑,我们抓取了2022年9月4号~2022年11月2号的数据库,作为这两款产品

的数据观察样本。

春日来信抗皱眼霜总销量为453,销售额达到了8.9万+,9月4日~10月23日这段期间,销量整体偏低,日销量最高不超过10件。

10月24日后,受双十一促销的影响,销量开始攀升,10月25日和11月2日到达一个高峰,日销量56件。

数据样本时间内,春日来信抗皱眼霜总销量靠双十一电商节驱动。

溪木源芋螺毒素眼部精华的销量情况相对较好,溪木源芋螺毒素精华被分为三个规格进行售卖,在同一时间内,5ml/109元的销量为1636件,两组15ml/289元~30ml/578元的产品列表,销量情况分别为509件和为233件。

通过销量柱状图显示,消费者对芋螺毒素精华的“尝鲜欲”较重,比较愿意花109元钱去体验新鲜产品。

而15ml/289元和30ml/578元的精华,双十一电商节官网券后到手价259元、488元,销售量相较于5ml的尝鲜款,销量受双十一电商节促销因素多。

而在溪木源的产品热销榜里,排在前面的是溪木源的洁面慕斯、护肤套装、面膜贴等产品,同等时间段的销量,动辄十几二十万。即便是同属精华品类的产品里,也是溪木源旗下另一款祛痘精华更受消费者青睐。

从这两个产品案例的数据看来,这类“用了以后有绷紧效果”的产品,对于消费者而言是有吸引力的,但目前市场的触达率并不算很高。

而在产品功效方面,品牌如果仅仅以“即时缓解皱纹”方面去做产品开发的话,并没有从根本解决皱纹。建议和一些真正功效的成分结合在一起,短期+长期都兼顾,也许消费者对于芋螺毒素肽的忠诚度会更高。

总结

①芋螺毒素肽是经过排序后人工合成的仿生肽,通过模仿芋螺分泌的毒素,抑制钠离子通道来放松肌肉从而即时抗皱。

②春日来信抗皱眼霜,并没将芋螺毒素肽当做主打成分去宣传,品牌关于“芋螺毒素”的市场教育教薄弱,整体销量数据靠双十一电商节驱动。

③溪木源的产品热销榜里并未有芋螺肽抗皱精华,数据样本观察时间内,总销量还没有热销榜产品的零头,市场的触达率并不高。

④芋螺毒素肽类产品如果仅从“即时缓解皱纹”方面去做产品开发的话,存在“没有从根本解决皱纹”的局限性。建议和一些真正功效的成分结合在一起,短期+长期都兼顾。

04.

安敏优青蒿油AN+

突破植提技术门槛

青蒿素是从黄花篙中提取出来的。国外科学家花了超长时间,才通过大肠杆菌合成和用酵母做底盘微生物的方式,使青蒿素完成部分量产,但得到的效果不如青蒿素的甲氟喹。

昆药集团精馏出高纯度、高功效的具有更高含量蒿酮、异蒿酮、青蒿三烯、樟脑等有效成分——青蒿油AN+。经过了细胞实验、人体功效测试等多项试验,在调理皮肤状态、舒缓敏感方面效果显著,目前运用于皮肤微生态领域和屏障修护方面。

仅青蒿油AN+的提取工艺,配方应用及研究成果,昆药集团都已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共计7项;相关研究内容写成多篇论文,投稿于皮肤科和化妆品相关的杂志。

其他品牌如果使用的产品成分表中也存在“黄花篙提取物”,但和昆药集团的“青蒿油AN+”是两码事

依托自家的安敏优品牌,昆药集团将青蒿油AN+运用在旗下品牌安敏优系列产品中,配合益生元和后生元等调节皮肤微生态平衡。

品牌其中最热销的产品是安敏优的次抛精华,除了当家的“青蒿油AN+”,还添加了1%低聚果糖和1%奥婷敏协同对微生态平衡的帮助,同时还有2.5%的维生素原B5(泛醇),神经酰胺&胆甾醇&向日葵籽油等进一步夯实物理屏障;搭配3%的马齿苋、曲克芦丁、甘草酸二钾共同舒缓修护。

同样抓取2022年9月4号~2022年11月2号的数据库,就大盘来看,安敏优的品牌总销量为1753件,销售额为57万+;

品牌价格带分布在80~480区间,430-440元价位的销量占比为38.68%;470~480价位占销量占比的17.23%。

9月4日~10月30日,整体日销量不超过50件,涨幅平缓,受双十一电商节影响,10月31日到达一个小高峰,日销106件,11月2日到达最高峰,日销223件。

就整体情况而言,安敏优的产品价格位偏中高档,销售量不算高,但较为稳定,品牌依托中高价位产品维持较为可观的销售额。

在整体消费降级的今天,消费者在比价以后,仍愿意选择价位偏高的安敏优,一定程度上也是在认可安敏优的不可替代性。

由此可见,突破植提门槛的青蒿油AN+,专研和技术应用,真正有效的功效验证,就是安敏优的底气。

小结

①昆药集团将青蒿油AN+运用在旗下品牌安敏优系列产品中,配合益生元和后生元等调节皮肤微生态平衡。

②抓取9月4日~10月30日的数据样本,安敏优的品牌总销量为1753件,销售额为57万+;品牌价格带分布在80~480区间,430-440元占销量占比的38.68%,位于第一。

③安敏优整体销量平缓可观,受双十一影响达到日销高峰,消费者在比价以后,仍愿意选择价位偏高的安敏优,一定程度上也是在认可安敏优的不可替代性。

05.

从食物到美妆

合成生物的深究方向

合成生物也将原有的认知系统赋予新生命,很多餐桌美食,也可以是护肤原料来源。例如银耳多糖和贻贝粘蛋白。

银耳多糖是银耳中的主要活性物质,来源于银耳子实体和银耳细胞深层发酵孢子中分离、纯化得到的杂多糖。可吸附和结合自身重量500倍以上的水,涂抹皮肤后可将自身携带水分输送给肌肤,帮助肌肤补充更多水分,提高角质层水分含量,在皮肤角质层中结合水的能力优于甘油和海藻糖。

含有银耳多糖的产品,具有高效的保湿功效和一定的抗氧化能力, 可改善皮肤纹理度, 降低皮肤粗糙度,增加皮肤弹性,在化妆品中属于较为优良的保湿抗衰老成分,米蓓尔角质重构系列经常会用到这个成分。

贻贝足丝蛋白中含有邻苯二酚即多巴结构,能够有效促进蛋白的交联反应,可以作为蛋白黏合剂,形成保护膜等功能成为肌肤新型修护成分。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贻贝生产国,占全球年产的1/4。紫贻贝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养殖,它的足丝腺分泌贻贝粘蛋白,形成强韧的蛋白丝,使贻贝固定于海水下的任何表面上,耐受风浪的冲击。

贻贝足丝蛋白这类仿生黏合剂也很受研究市场欢迎,绽妍皮肤修护贴中的贻贝提取物联合保湿因子,是个可深究的方向。

小结

①合成生物也将原有的认知系统赋予新生命,很多餐桌美食,也可以是护肤原料来源。例如银耳多糖和贻贝粘蛋白。

②银耳多糖是银耳中的主要活性物质,来源于银耳子实体和银耳细胞深层发酵孢子中分离、纯化得到的杂多糖。在化妆品中属于优良的保湿抗衰老成分,米蓓尔角质重构系列经常会用到这个成分。

③贻贝足丝蛋白这类仿生黏合剂也很受研究市场欢迎,贻贝足丝蛋白中含有邻苯二酚即多巴结构,能够有效促进蛋白的交联反应,可以作为蛋白黏合剂,绽妍皮肤修护贴中的贻贝提取物联合保湿因子,是个可深究的方向。

► ► ►内容官小结 ► ► ►

合成生物学的本质其实是一种方法学,我们能非常肯定的是,合成生物学无疑是避免化妆品同质化的开端!对于市场容量巨大的单品,通过合成生物学的方式,终端获取利润空间很大,当行业足够成熟的时候,完全有机会出现千亿级别的企业。但目前,摆在企业和资方面前的,还有几大难题未解。

一是技术成本。合成生物门槛太高,科学家对于企业和资方来说是宝贵资源,需要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而合成生物领域总体上仍处在比较早期的阶段,不可避免会涉及到对技术的判断,“踏坑”的概率较高。

二是需求匹配度。目前合成生物的市场规模还不大,对产品研发的需求并不高,部分过于前置的合成原料,在当今社会是否真的需求匹配?比如在食品行业的天价人工合成淀粉,成本高到把人人吃得起的东西变成吃不起,当这门技术应用于化妆品行业时,是否会将普通成分变成天价配方?有平替之选,科学家是否真的有必要费时费力研发一个昂贵的配方呢?

三是产业造血能力。目前合成生物的投资金额高、变现慢、商业前景存在不确定性。在规模放大的产业化过程中,也会影响下游企业与平台型公司合作的意愿。对于平台型公司而言,仅依靠平台为客户提供研发服务,还不足以支撑其发展。

那么多美妆巨头想在这个赛道上插个旗,但能不能投出一个千亿级项目,大家都是在拆盲盒,横亘在该学科面前的挑战和难题,也值得我们去深思。

END

编辑 |花花

排版 | XIUMI

图片 | 美业颜究院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467269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