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只要你出现在微博、朋友圈,或者小红书、抖音,甚至是豆瓣和知乎,医美面膜的各类推荐如同中了魔怔一样反复刷屏,成为2019年医美行业里,识别性最高的明星产品。
医美江湖,面膜卷起万般风云。
井喷之态
“抗痘是个体力活,可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近段日子,陈芸的皮肤总算稳定些了。以前,她喜欢用药膏,但是自从知道很多产品含有抗生素和激素后,她就转换了应对方案:“如果只是简单的黑头,就用少量的克林霉素甲硝唑涂抹;如果是糟心的闭口,就用复方氯霉素催发;如果冒痘了就用不含激素的mufu凝胶,两三天基本就能消下去;最后的痘印可以点涂雅贝诺医用软膏,简直称得上是祛痘印神器。”与痘痘抗争了十五年的陈芸算是半个专家,“当然,最重要的就是医美面膜,芙清、敷尔佳都挺好用的,我现在几乎已经不用普通面膜了。”
整个2019年,和陈芸一样种草医美面膜的人呈井喷之态。这也源于年初,药监局对“药妆”的一纸禁令,暴露出行业内敏感肌、问题肌市场的巨大空白,同时也给了“医美级护肤品”一展拳脚的机遇,而医美面膜则是匹马当先。
于是,除了传统“械字号”面膜创尔美、敷尔佳、芙清、可复美、绽妍等品牌紧抓这个风口外,今年7月,珍珠美肤第一品牌欧诗漫推出了一款医用面膜,宣称采用了三种分子大小的黄金配比透明质酸,不含香精、荧光剂等8种添加成分,婴儿和孕妇均可用。
无独有偶,9月,以西瓜霜系列产品闻名的桂林三金药业突然发布了三款医美面膜,分别是深层补水、深层修复和淡斑美白。同期,上美集团也宣布旗下最大的产研基地中翊日化已获得了上海市奉贤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颁发的“械”字号生产备案凭证。同样,以“青春小酒”著称的江小白也在年中推出了面膜,还带着“医用面部冷敷贴”这种正规医美面膜的标准话术。
一时间,无论是局内的当事人,还是局外的观战者,都马不停蹄的加入到“医美面膜”的战场,迎风而立。
现象级风口
伴随着医美行业的兴起,给主打安全功效的“医美面膜”带来了新的方向,也让饱受红海竞争之苦的化妆品厂家们找到了“新希望”。
以刚刚过去的双11为例,数据显示当日凌晨开场仅3分钟,医用面膜“敷尔佳”成交额便超去年双11全天,开场120分钟,“可复美”类人胶原蛋白面膜疯抢突破28万片,同比增长1000%。最终数据也显示,在“保健器械行业销售额排行榜”中,敷尔佳旗舰店高居榜首,其中最畅销款“医用透明质酸钠修复贴”,也就是俗称的“白膜”,单月成交近30万笔。可复美旗舰店、芙清旗舰店、以及创福康旗舰店也分别位居第五、第六及第七位。
“小红书是医美面膜第一位的营销阵地,微博则是进一步通过美妆KOL进行营销的渠道,微信则是医美面膜的重要销售渠道。”业内分析人士一语道破:把渠道放开,让微商和代购们帮忙卖货,品牌商们走起了代理分销的模式。就这般,医美面膜成为了“现象级”品类。“只是,药妆的前车之鉴依旧犹言在耳,与‘医’字的擦边球打法,仍旧是这个行业最大的困境和骗局”。
监管之力
在断定被吹的神乎其神的医美面膜到底好用不好用之前,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它和普通面膜的区别所在。“医美面膜属于国家一、二、三级医疗器械,遵循的法规为《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通常为医院开给皮肤科患者或医美术后人群使用的护理产品。”业内人士解释道,这也就是“械字号”和“妆字号”的区别所在。
由于医美敷料最初是供给于医院使用的,所以“械字号”面膜是医药级别的,国家对“械字号”产品在生产源头上就有严格的要求,对生产过程中的原料、厂房、质量管控上都更为严格。产品也都是经过临床检验的,在成分上不允许添加任何激素、抗生素、重金属等容易引起皮肤过敏的成分。
而“妆字号”属于化妆品范畴,它的生产与送检相对宽松,生产车间只要符合卫生监督管理条例即可,比如因为原料中存的杂质,或者在生产中可能会产生的一些有害成分,只要不超过国家规定含量就能过检。以防腐剂为例,由于它能够帮助护肤品不管是在时间储存年限,还是在保护护肤品的活性成分不变质腐化上都具有很好的效果。而在所有的护肤品中,面膜的防腐剂含量属于比较高的,按单次使用比例来说,有的面膜会去到15克左右,而水乳的话大概维持在0.2至1克左右。而医美面膜则是各项指标合规的代表,它的防腐剂含量会较低。
“仔细观察这些所谓的‘医美面膜’会发现,它们大多数都是‘妆字号’,而非‘械字号’。”观察人士指出,以敷尔佳为例,只有白膜和黑膜是真正的“械字号”医美面膜,而其他的绿膜、灯泡膜或是在旗舰店有售的“敷尔佳1美”系列面膜其实全部都是“妆字号”的普通面膜。所以,那些被风口吸引而来的诸多品牌,为了蹭上“医美面膜”的概念,不惜用“妆字号”伪装“械字号”,大打擦边球。当然,这其中的目的也不言而喻,“两者的成本几乎没有差别,但是零售价方面医美面膜却高出了2到5倍,这是让商家趋之若鹜的根本所在。”
对此,今年9月5日和9月6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连续发布了两篇《化妆品与医疗美容产品科普知识》,指出医疗美容产品不是化妆品,应由医生操作使用;医疗美容产品的安全风险大于化妆品,消费者应理性选择。10月1日,国家药监局发布的《医疗器械唯一标识系统规则》也开始正式施行。
尽管更为严苛有效的政策法规暂未出台,是这些监管举措显然已为无良的蹭热商家们敲响了警钟,更为规范化的市场才是令这个行业良性发展的真正处方。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362116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