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知死,焉知生!
“与心灵来一次对话”这句话听多了,对于生活充满感悟的人儿早已麻木。“与死亡来一次对话”你听过没?
不要谈死色变,关键时刻,与死亡做一次朋友……
“是的,我已欠下高利贷600万,只有三天就是最后期限,去哪筹钱?公司早已负债、朋友无人伸手,事实上我有朋友吗?还钱难过登天,未有一死谢之…再见了,各位,我要走了!”
在想好怎样死、用哪种方式告别时,突然又一想,不是还有三天吗?
这样死去我不甘呀!不甘呀!不甘呀!
就当做这三天是人生最后一搏吧……
横竖都是死,不赌就等死,赌一把可能不死。所谓的“起死回生”不过如此,好歹来到人间一趟也要体验下这个成语的味道。
就这样,每每遇到生活艰难与事业困惑时,我总拿出上面的奇怪想法来刺激自己!
我不知这算不算跟“死亡”的一次对话,总之,每次过后我就发觉,我连死都有勇气,为何就没有勇气好好活下去?
但是,死很容易,对于活下去,则要好好动脑子了。毕竟在边缘上翻身,除了歇斯底里的胆魄加上天意成全的运气,就是你的想破脑的计划…这真是烦人的事!
比方说,600万,怎么来?
1.集所有钱买彩票?十款钱都从没中过;
2.鼓起勇气,找到马姓大咖,自告奋勇毛遂自荐说出自己一堆的优势,一如春秋战国,孟子、管仲、苏秦,学有所成却遭遇人生灰暗时,周游列国,到处游说,只求碰上“有缘人、有眼人”的君王,直到他们愿意在你身上注资,我就是一个公司,他就是我的天使投资……
但是,怎样才能找到马化腾?毕竟他在深圳,我在广州,比远在杭州的马云来得快。
若能见到马化腾,我的第一句就是:投我,也许没有投资滴滴、投资摩拜、投资京东、投资蔚来那么瞩目与远大,但起码不会成为多事之秋,我相信我更靠谱……
如果小马哥出国,时间上等不及,我得找马云,但他身边很多保镖,我得想办法怎样进入阿里巴巴的办公室,然后绕过秘书,直奔马云。
若能见到马云,我的第一句话就是:用我,或许是你退休前干得最漂亮的一件事!
如果马云碰巧不在,我得找我这个美妆行业、饮料行业的大BOSS,告诉他,艰难时,正是厚积薄发的再一次超越机遇,让我跟您的品牌再来一次“脱颖而出”吧。
我就是独一无二的品牌策划人,叶茂中他再出名也只是个名气而已,你看到的只是他光鲜成功的一面,营销对于每个企业不同,如果行业中的领导型企业,恰恰要的不是“以奇制胜”,而是独领“正合”风骚!
如果三个都碰钉,被笑话狂妄自大、被狠狠拒绝都不重要了,反正都是要死的人了,谈什么尊严?
没时间了,最后半天,剩下我唯一能找的就是这几天“活下去”话题的发明者、这个地球上最靠谱的房地产企业——万科,去抱郁亮叔叔的大腿了。
见到郁亮,我的第一句会是:大家都把你的话当作地产的风向标,大言“寒冬来了”,连全宇宙最安全的房企都艰难,其他企业更举步维艰、情以何堪?我认为,这是错误的理解。
如果他笑了,我就接着说第二句:您不是王石第二,但您跟王石一样,有着“向死而生”的危机意识。就这一点,远远把“拿地第一、销量第一”的膨胀式房企甩了几条街。
如果他笑了,虽然没点头,我会继续第三句:改革开放四十年,为什么现在创业最艰难?因为现在正是精神经济反哺物质经济的时代,全行业进入高品质、高品味文化竞争,一切只是开始……
SO,万科延续了它的品牌精髓:让建筑赞美生命!而您的“活下去”正是从企业出发,告知外界,挺过这个坎,万科继续引领下一个四十年!
当然,我虽不是地产从业者,但也略懂房子之于人类生存的意义。抛开炒房者,没有绝对的刚需,只有适时的买入,尤其时现在已长大的90后、95后,他们的字典里更难找“刚需”两字,一切因每个人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去衡量什么时候购房子、购怎样的房子为标准去进行利弊分析。
但在人性化的分析中,我会助万科在新的领域延续品牌文化的同时,与时俱进推出新的“生活内容”,这,就是我的优势,亦是阁下聘请我或资助我的理由!
诚然,以上所言绝对的狂妄、绝对的胆大,但是不是自大,那就见仁见智。不得不说,在正常的情况下,哪怕有机会让我碰到马化腾、马云、郁亮、百雀羚老板、农夫山泉老板你也不敢也不会这样说,但现在是生死存亡的一刻,如果我有料,我焉能继续妄自菲薄?
2
同是地产三巨头的万字辈,万科、万达、万通。如今,在万科“国企”化安全着陆的时期,昔日首富王健林麾下的“万达”早已提前步入寒冬,那是真的有点冷,辉煌貌似难以再现,只剩下万通的冯仑,规模虽然最小,但受岁月千锤百炼的冯仑从“野蛮生长”到“羽翼丰满”,俨然是个“人精”,不得不说,万通的地位一直很稳健,产品跟万科一样精致,这些都离不开冯仑笑看风云的态度。
在《野蛮生长》里,冯仑曾讲述了关于死亡对话的一个故事。
我有一个朋友,在做生意之前是政府公务员,岁数挺大才开始下海。下海前他做了件奇特的事,给自己修了个坟,一遇不顺或困惑时,他就坐在自己的“坟”前,想着如果他死了会怎么来看这个事情、他怎么能不死、他不应该现在就死,埋在这里。有时候他把这比作抬棺出征,鼓舞自己的意志,发誓说死了也要拼这一口气。由于经常跑到自己的墓前去思考,最后他避免了很多灾难:由于查案子他一共有六次被带进去,但每次都不到一个月就澄清事实出来了。目前他的事业发展得很好,成为当地很大的一个房地产企业,很多国家领导人还专门去他那儿考察。
这大概就是“向死而生”吧!
古歌也跟大家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
1994年夏天,奶奶身体不适住院,几天后医生便通知出院回家,理由是:没希望了。然后判了个“死刑”:三个月。难听点,这病没得医,送回家等死。
那时我正初中毕业,到了秋天,将要到另一个城市去上学,心中满是惆怅,生怕一转眼便与奶奶成了永别。
意外的是,奶奶很乐观,丝毫没受医生的话语任何影响,早晨独自练功,耍耍太极什么,练完坚持读报,然后周围走走散步。生活也很规律,该吃的也吃,基本不忌口。在她那个年纪,非国家公务退休人员,也非知识分子,能早上读报的在小县城里找不到几个。
最最重要的是,她没有任何抱怨,更没有整天沉寂在悲痛之中,活得远比我们乐观,得病的好像不是她而是我们。
奇迹出现了,这三个月的“死刑”早已过去,一晃便是十余年,奶奶后来还在东莞生活了近十年时间,除了老年的风湿病痛,其他并无大碍,一直延续到2008年。
有时候想想,死亡不是找上门的,而是被惊吓导致的。换言之,很多人其实不是病死的,而是吓死的…3个月成了14年,我不知道这是医生的错还是自己内心的强大?
如果是后者,告诉我们,思维与思想永远是救自己、甚至救全家希望的最好根源。
这大概就是“向死而生”吧!
3
做企业与做人一样,企业如果遭遇危机,如何自救,如何挺过寒冬,想必在真正的寒冬到来前应该如万科一样的预警。
民营企业,过去的成功在今天若想延续的话,基本是要摈弃此前的一切“成功之恋”。甚至,有些经验反而成了新型消费的“绊脚石”,你若不舍怎么死估计都不知,所以才会有今天的“断舍离”一说。
消费在升级,消费群体在更迭,每个年代自有每个年代不同的印记,品牌滞后,品牌在某一个阶段受到打击,由此一蹶不振,下滑严重。
在你的救星级军师尚未到来时,你要做的,就是自身内心的强大,自己救自己。
最简单如“霸王”,如果陈启源与万玉华能看到这篇文章,也许此刻他们早已心如止水。
我曾经听到宝洁的一位朋友讲到,她们前中国区高管说过一句话:在中国,宝洁真正视这三个品牌为竞争对手:奥妮、舒蕾、霸王。
从时间的先后顺序,奥妮已久远,舒蕾在高位时亦成功卖了个好价,剩下的只有霸王了。如今,霸王的风光就像几天前台风掠过的城市。
霸王的历程,也正是中国民营企业化妆品行业的近三十年历程的基本写照。爱过、恨过、疯狂过、风光过、差点死过、最后回到心如止水的平静,一起携手再好好干过……
阿拉法特在晚年时,在电话中曾对关心他生命危险的巴勒斯坦驻中国大使说:放心,我唯一的胜利就是我的敌人必须杀死我,但我今天还活着!
视死如归,如何死得更有价值,这样想,说不定就死不成了……
作者简介:古歌,4a创意人,曾司职丹姿、天地壹号等品牌推广负责人。擅长“逆反思维”创作。文案策划、内容营销服务请后台留言。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283223635.html